新华网南京10月13日电(记者何磊静)近日,江苏无锡新吴区梅村街道的梅里小剧场内二胡悠扬,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带来的民乐演出,让这座社区剧场变成了艺术的客厅。很难想象,这样高水准的演出,如今成了梅村百姓“周周见”的日常。
破解基层文化供给难题
半年多前,梅村街道一度为文艺演出“有场地、缺内容”犯难。“我们希望打造一个面向无锡老百姓的群文品牌‘梅里小剧场’,但苦于优质演出资源难以持续下沉。”梅村街道工作人员表示。
转机来自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项目的试点。作为无锡唯一试点单位,梅村街道成功对接省级演艺资源库,一举引入了涵盖话剧、民乐、锡剧等135个优质节目。
依托省级专业院团的强力支撑,梅里小剧场迅速“活”了起来。今年以来,这里已举办高水平演出45场,服务观众超4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创新建立“群众点单”的互动机制:通过“梅里聚焦”微信公众号,居民可以浏览节目单、观看精彩片段并投票选择心仪的演出;社区网格员还主动收集老年群体的观演偏好,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
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还可通过扫码进入评价系统,对节目内容、演出质量、现场服务等进行实时打分和留言。这些“第一手”反馈直接影响了后续节目的采购和安排,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完整服务闭环。
探索文化赋能新路径
除了“送戏进门”,专业资源的注入也激活了本土文化团队的“造血”功能。通过“艺术家驻村”“文艺轻骑兵培训”等举措,省级院团的专家们深入社区,开展民乐、舞蹈、书法等多门类辅导,帮助“泰伯琴韵民乐队”等草根团体提升艺术水准。
硬件升级也在同步推进。在市、区两级支持下,梅里小剧场迎来专业电子大屏,消防提升改造等也有序开展。梅村文化站全员更积极考取演出经纪人资格证,“有资源演、有资质办、有人才管”为当地基层文化事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有场无戏”到“好戏连台”,梅里小剧场已成为梅村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金名片。随着话剧、舞台剧等高品质演出陆续走进社区,过去主要接触传统戏曲的居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省级院团的高水平演出,审美视野不断开阔。不少居民感慨:“以前总觉得话剧、音乐会很高冷,现在发现它们也可以很亲切、很生活!”
据介绍,未来,梅村街道将继续借助省级文艺直通车平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节目门类、深化互动机制,让梅里小剧场不仅“演得好”,更成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鲜活“梅村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