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滨开区全力打造“改革创新引领区、统筹发展示范区、争先进位先行区”,通过健全机制、建强队伍、优化阵地、扩面提质、打造品牌等系列举措,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组织根基,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区内建有全市唯一保留发展的省级专题化工园区——滨江新材料产业园,连续7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获得“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国家火炬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一体化示范园区”等称号。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党建齐抓共管格局
党建工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清晰的领导体制和闭环的工作机制。滨开区从 “责任、规划、考核” 三端发力,确保党建任务落地见效。制定了《滨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工作情况》《滨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职能配置、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党工委书记为党建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实行“一岗双责”,机关各办局各司其职,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党建提质增效纳入2025年滨开区“三大工程”再突破项目清单,明确年度目标、实施计划,按季度跟踪落实进度,实现党建工作与园区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常态化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将评议结果与评先评优、红领津贴直接挂钩,以“考核指挥棒”倒逼党建责任落实,激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动力。
优化组织体系,打通服务企业 “最后一公里”
针对园区企业集聚、业态多元的特点,滨开区构建分层分类的组织架构,以精准机制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激活党建服务效能。构建“1+1+N”组织网络,形成以滨开区党工委为核心、园区企业党委(下辖21个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为纽带、N个机关、事业单位及“两企三新”党组织为基础的全覆盖体系,确保党组织触角延伸至园区每一个角落。落实每年制定一份党建工作要点、实施一个党建书记项目,开展一批重点课题研究、培树一批党建示范点“四个一”工作机制,以“项目化”思维推动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以企业需求、部门资源、行动项目“三张清单”为抓手,常态化入企调研,精准匹配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技术对接、人才招引等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痛点。
建强骨干队伍,夯实党建工作人才支撑
党务工作者是党建工作的 “操盘手”,滨开区聚焦“选、育、管、用”全链条,打造一支政治硬、业务精、作风实的党务队伍。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领头雁”储备库,确保岗位空缺时“有人接、能接好”。针对“两企三新”党务工作者流动性大的特点,探索推行AB岗制度,保障党建工作连续性。开展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目前已认定高级1人、中级7人、初级7人,实现“持证上岗、专业履职”。成立“益企帮帮团”,联动市、区职能部门制定“党建助企、安全护企、法律援企” 等十项服务清单,近两年开展惠企活动50余场次,惠及企业300余家。
打造特色阵地,推动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
滨开区秉持“集约化、共享性、差异化”理念,构建 “1+1+3+N”党建阵地体系,让阵地成为服务党员、凝聚企业、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全方位呈现常州“腾笼换绿”实践成果,引导党员群众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园区建设全过程。滨开区企业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展示园区党建概况、“五大工程”工作法、企业特色品牌及先锋人物,为企业提供党建活动、党员培训、座谈交流的“一站式”平台。先进碳材料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聚焦产业需求,提供人才培训、产业论坛等服务;商会党建阵地搭建企业沟通、供需对接桥梁;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兼具党群服务站与创新创业空间功能,为人才提供“暖心服务”。打造宏川党建展厅、“新创号”党建实践基地等企业阵地,将组织生活延伸至生产一线,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累计获评市、区级党建示范阵地4个,实现“阵地建起来、作用活起来”。
选树品牌标杆,激发党建工作内生动力
滨开区以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树品牌、选标杆、强激励”,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创智滨江 先锋领航”全域党建品牌,培育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先为”特色品牌,其中“创智滨江 先锋领航”获评年度百佳园区党建品牌案例,相关做法获新华网、交汇点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挖掘选树行业先锋、红色标杆、科研尖兵、一线工匠12人,其中,中简科技党支部书记杨永岗获评省优秀共产党员,新创碳谷集团党总支书记谈昆伦获评市优秀共产党员,以“榜样力量”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党建工作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下一步,滨开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体制机制创新、队伍能力提升、服务效能优化,为勇当沿江高质量发展先锋提供更坚实的组织保障。(查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