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江苏如东以“游在南通 鲜到如东”为主题,在三河六岸海鲜美食街举办“金秋十月”海鲜美食嘉年华暨双节促销活动,以“鲜”为媒,巧妙串联美食、音乐、赛事、科技与消费,深度实践文商旅融合,累计超6万人次参与,总销售额超1400万元,向八方宾客展示了如东假日经济新内涵。  

  

  

  鲜味引客,从“食材”到“文化符号”的跃升

  作为“中国海鲜之乡”,“天下第一鲜”文蛤、“栟茶煨竹蛏”、“如东黄泥螺”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如东的独特名片。此次嘉年华活动,海鲜的呈现方式实现了从“食材”到“文化符号”的惊艳升级。

  沿三河六岸排布的43个美食摊位里,15个如东本港海鲜档口堪称“鲜味主场”:铁板上的虾贝嗞嗞作响;银光闪闪的带鱼经厨师巧手,转瞬化作金黄酥脆的美味;烹饪区里,葱姜炒蟹、蛤蜊夹肉等经典如东风味轮番出锅,厨师们以娴熟技艺将 “汤鲜、贝鲜、虾鲜、蟹鲜、鱼鲜”五大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以“如东海鲜”为主题的家庭烹饪赛上,8组家庭默契配合,切配、调味、摆盘,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完成海鲜文化的传承。

  通过嘉年华搭建的“美食+文化+演艺”场景,静态的海鲜资源被转化为动态的、可互动的文化体验,“鲜在如东”的品牌内涵也更加丰满、深入人心。活动期间,380桌海鲜订单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如东海鲜文化的认可。  

  

  

  乐动全城,从“氛围点缀”到“流量引擎”的赋能

  如果说海鲜是吸引游客的“磁石”,那么围绕海鲜延展出的音乐、演出、赛事、科技等多元业态,则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欢乐与温情的假日“能量场”。

  美食节的音乐演出多为“氛围点缀”,但如东却将其升级为“流量引擎”,构建起“听觉吸引—情感共鸣—消费转化”的完整链路。从热门歌曲联唱,到“中秋之夜”的经典曲目献唱,再到流行金曲串烧,音乐贯穿嘉年华始终,不仅是背景音,更是调动情绪、凝聚人气的关键。同时,沉浸式亲子互动魔术剧《魔法学院》、掘港黄海剧团建团80周年展演、少儿朗诵比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覆盖了不同年龄层游客的兴趣点,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更具巧思的是“苏超”赛事直播环节,将激情传递给观众,观赛时的欢呼与海鲜的鲜香交织,形成“体育+美食”的强记忆点。

  VR体验馆、机器人互动等科技元素的加入,为传统的美食节注入了现代感与趣味性。文创非遗展区展示的海洲文创、“苏超”联名产品、如东非遗手作等,让游客领略了地方文化魅力,实现“把如东的特色风情带回家”。这些设计背后,是如东对当代消费需求的深刻洞察: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吃一顿、逛一圈”,而是追求“有情感、有互动、有记忆”的体验,如东用多元业态,恰好回应了这种需求。  

  

  

  消费提振,从“单一促销”到“生态构建”的创新

  激活双节消费活力,是此次嘉年华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精心搭建消费新场景,活动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摆卖,而是构建了多个主题鲜明的消费场景。美食展销区是“烟火气”十足的市集场景;汽车展区是汇聚多家品牌、多种动力车型的体验式购车场景;家电、外贸优品、适老化产品区是品质生活场景;科技文创区是互动打卡场景。这些场景化的布局,让游客在“逛、吃、玩、看”的过程中,轻松完成了“购”的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 “如意东方”周年庆与嘉年华的联动,让本土品牌与文化符号深度绑定,既提升了销售额,也强化了品牌的文化属性。

  “政策+活动”的双轮驱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除了汽车、家电的专属优惠,活动期间的幸运抽奖、网红直播互动等环节,也持续激发游客消费热情。最终,1400万元的总销售额证明:当消费场景与文化体验、情感需求相结合,假日经济便能爆发出强劲活力。  

  

  接下来,如东计划常态化运营海鲜美食街,通过持续优化硬件环境、丰富商业业态、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品牌营销,将节庆的“爆发式”狂欢,转化为可持续的“常态化”吸引力。(张顾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