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焦“原创药物发现与成药性评价”“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与药物靶标发现 ”等学科高峰高原研究领域中的难点与瓶颈问题,到连续3年获得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各院部积极孵化新药品种,从科学研究到成果应用再到协同创新实现“三级跳”,助推中国药大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大问题”持续释放基础研究原动力
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到账科研经费达33亿元,集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500项,获批759项,并获批近十年首个创新群体,成为学校增强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的标志性突破。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3个,新增2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影响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近年来,学校持续释放基础研究原动力,专家团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学科齐全优势,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能力逐年增强。2025年1月9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这是中国药科大学推进药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学科正式迈入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
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中国药科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立项总数、立项总经费连续突破历史新高。发表高质量论文10000余篇,在医药及生物学领域权威及以上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30余篇,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
特别是2023年至2025年,学校在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5篇,分别是2023年4月27日,何婉婷教授与复旦大学等合作单位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Zoonotic risk assessment among farmed mammals的综述分析论文;2024年9月4日,何婉婷教授与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Farmed fur animals harbor viruses with zoonotic spillover potential的研究长文;2024年9月26日,于烨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单位合作,在Science杂志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inositol pyrophosphate gating of the phosphate channel XPR1的研究长文;2024年12月13日,肖易倍教授、陈美容副教授、陆美玲副教授合作在Science杂志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ntiviral signaling of a type III CRISPR-associated deaminase的研究论文;2025年 3月20日,王宗强教授团队联合山东大学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抗真菌药物突破性研究成果。这标志着中国药科大学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生物医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带领团队聚焦代谢调控导向的药物靶标发现和原创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代谢、神经炎症等难治性疾病首次发现并定义Apaf-1焦亡小体,揭示胆汁淤积促进感染性休克发展的分子机制。陆涛教授团队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驱动,对靶向小分子药物精准设计合成,获得结构新颖的靶向FLT3的小分子化合物FN-1501。张灿教授团队创建了无损细胞功能与效力的细胞非基因工程化改造的系列变革性技术,突破了体外存活时间短的免疫细胞无法采用基因工程化改造的瓶颈。肖易倍教授团队发现并阐明多种新型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外源核酸侵染的分子机制,基于这些机制开发多种基因编辑工具和小分子药物。王宗强教授团队革新抗感染药物挖掘技术,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片段宏基因组文库,建立了基于微生物系统进化和结构预测辅助合成的新药定向发现策略,推动了新型抗感染药物研发新范式的建立……
通过学校众多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多项研究难点取得新突破,催生引领了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变革性技术。针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学校还进行了重点引导,目前已有多个专家团队将研究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为推动新药原始创新做好相关储备。
畅通“全链条”全面提升成果转化的含金量
近年来,全球药物研发正从以前的小分子化药、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发展至细胞药物,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实现从“跟跑”向“并跑”进而向“领跑”的跨越。发现全新靶标,开发1类创新药是“领跑”的关键,也是药学界众所周知最难啃的“硬骨头”。
“以往的药物注射到体内后会不断代谢,无法再生,但当活细胞作为药物注射到体内后,可以在人体内增殖,然后到它需要去的地方。因此,细胞药物在治疗免疫失衡、组织修复等方面会具有独特疗效。如果化学药、中药是第一代药物,疫苗生物技术药物是第二代药物的话,那么细胞药物就属于第三代药物。这称得上临床医学的革命,前景广阔。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值得我们创新争先。”王广基院士说。
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揭晓并颁发本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各个奖项,共有7个团队和282名个人分别获颁奖牌、奖章和奖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领衔的面向精准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转化研究团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成为江苏唯一获此国家级奖项的科研团队。
王广基院士团队
据了解,王广基院士团队针对CAR-T、干细胞等细胞药物快速发展及成药转化的重大需求,建立了适合活细胞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成药性研究技术体系,揭示了活细胞药物体内命运与药效的关系,现已助推了2个干细胞产品获CDE 临床批件3项。如今,这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狼疮肾炎的干细胞产品已经进入II期临床阶段。团队不仅突破了干细胞药物制备瓶颈,建立了全链条、闭环式的符合国内与欧盟标准的干细胞双规范GMP生产制备体系,形成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细胞药物成药性评价平台,还针对抑郁、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实现了新靶点、新药物的发现,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
五年多来,中国药科大学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聚焦药品缺“芯”、新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等医药行业“卡脖子”问题,通过设定需求导向的建设任务目标,进行有组织科研布局,加快推动药物发现、成药性评价、临床研究及产业化等药品研发链各个节点的有效连接,进一步提高新药创制能力,全方位服务医药全产业链,努力承担“出新药”重大科研任务。
面对中药传承创新研究及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萍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等效成分群”研究新范式,构建了从等效成分群“结构解析”、“发现确证”到“优选转化”研究的方法与关键技术体系,提出并确证了“交互调控”“时间序贯”“远程效应”等多成分组合模式与机理,广泛应用于中药作用原理阐明、国际标准制定、创新中药研发和中成药技术改造。该成果获202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们特别注重科研前端载体和中端体系的搭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实效。”时任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志裕介绍,2024年1月,孙宏斌教授主持研发化药1类抗血栓新药维卡格雷完成美国FDA上市申请,该药起效快、剂量低、出血风险小,有望克服CYP2C19基因多态性引发的“氯吡格雷抵抗”,由他主持研发的LH-1901拟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
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药科大学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切实抓好基础研究、专利转化、项目落地等各项关键环节,不断促进原创性成果产出、标志性成果转化,一批原创性药物陆续进入临床研究。学校聚焦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领域,构建了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与技术创新体系——郭青龙教授团队研发的CPU-118,为肝癌患者带来福音;李志裕教授团队研发的CPU-216,拟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张奕华教授、黄张建研究员团队研发的AAPB,成为既保护神经,又改善脑血流的新型、安全、有效的抗缺血性脑卒中的候选新药……
学校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99期“双清论坛”
五年多来,中国药科大学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行动、“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聚焦四大慢病、重大传染病和特殊药物等重点领域,与生物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140余个,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重大新药品种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着力解决企业新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融入发展“主战场”全面增强成果转化的贡献度
长期以来,中国药科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政产学研医用金服”创新要素协同机制,坚持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重要使命,不断推动学校“学科地图”和地方“产业地图”、学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学者和一线问题无缝对接、良性互动,持续赋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22日,南京天印山医院暨中国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启用,成为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勇表示:“我们把实验室开到病房里。当临床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回到实验室去研究,形成临床主任‘出题’、教授组织团队‘答题’、临床主任‘阅卷’的创新链条,努力解决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难题。”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天印山医院签约仪式
中国药科大学持续深化聚力医教协同,新增附属浦口中医院、附属江宁中医院、附属安庆市立医院、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等,重点推进原创抗肿瘤药物研发、院内制剂向中药新药的转化以及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助力医院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科研实力和医疗服务质量;与鼓楼医院等南京市4家顶级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围绕药学学科融合、临床价值导向的药学研究、药学人才培引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与多家医院共同发起转化医学论坛,采取参与单位间季度轮值举办的运行机制,基于临床价值导向,开展多边性学术论坛及青年学者沙龙,助力全球引领性重磅新药研发,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多来,中国药科大学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共签订横向合同4500余项,合同总金额50.29亿元,超亿元的合同13项,超千万元的合同62项,超百万元的合同648项;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稳步增长,专利质量显著提升,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832件,获发明专利授权1579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核心专利;累计转化发明专利212件,转化合同金额25.84亿元,单项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的成果转化达13项。
2025年1月10日,中国药科大学召开有组织科研兴药行动计划发布会。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研发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为目标,组建8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创新中心,部署16个新药研发赛道,在探索建制化、成体系的科研体制上走在前、做示范,蹚出一条新型举校体制的新路子,推动生物医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有组织科研兴药行动计划发布会
2025年1月21日,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产教融合会议举行。现场,南京江北新区和中国药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并面向全球发布《中国药科大学有组织科研兴药行动计划》。
“学校将集中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深化校地协同合作、联合攻关,与各兄弟院校、高水平医院、生物医药头部企业共同在南京江北新区开展深入合作,打破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壁垒、堵点和难点,在有组织科研方面大胆先行先试。”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君表示,“通过此次合作,中国药科大学将助力南京江北新区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导区,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提升‘走在前、做示范’,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命健康事业进步作出中国药大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产教融合会议
五年多来,在校地、校企合作中,中国药科大学聚焦区域产业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生物医药中心建设,在南京、杭州、重庆、无锡等地布局建设创新研究院,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等40余个医药产业聚集地开展合作,与南京市政府共建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与江宁高新区共建“中国药大药谷”和原创药物研究院,持续打造“环药大知识经济圈”,充分发挥学校智库、学科、人才优势,全力赋能产业创新,努力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
“科技同国家需求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广大科研人员乘着政策的东风,创新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效应越来越强。”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和权表示。
2025年4月,江苏省委党刊《群众》杂志以《激活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一池春水”》为题,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校长郝海平的深度访谈专题报道。郝海平指出,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使命,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创新药物研发全链条的科研创新体系。
未来,中国药科大学将持续加速生物医药高端智库建设,重点培育智能药学等战略性新兴学科,深度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引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百年中国药大宏伟蓝图的实现与教育强国建设砥砺前行、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