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启东市与海门区召开协同发展座谈会。两地政府签署协同发展协议,标志着两地在港口发展、交通互联、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等多个关键领域迈入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在南通斗志昂扬、竞相发展的“七虎”中,启东市和海门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产业相融、岸线相接,共同拥抱万里长江入海口,共同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灯火相邀。签署两地协同发展协议,是两地深化交流合作,携手打造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务实举措,更彰显着两地为南通勇当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勇挑重担、多作贡献的决心。

  协同发展并非临时起意。9月4日,海门区党政代表团前往启东进行考察,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就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展开座谈,并就推进两地沿海板块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文旅协同等进行了深入交流。那次座谈会上,双方便提出成立工作专班,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机制,推动协同发展。23天后,启东市党政代表团“回访”海门,“协同发展”从理念变为实践。

  两地党政代表团两次调研都看了什么?海门区党政代表团在启东考察了江海文化景观大道、双色海大堤、汉盛海洋装备、惠生海工装备、卫华海洋重工、“2+2”码头、东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启东市党政代表团在海门则深入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南通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双方都将视线锁定“向海发展”这个主战场。

  启东拥有178公里最美江海岸线,锚定“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目标,启东持续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随着“2+2”码头建成投用,卫华、惠生、豪迈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吕四港。目前,启东在建涉海省市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超600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均占南通全市的三分之一。

  海门拥有61公里长江岸线和25公里黄海岸线,在奋力打造“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征程中,总投资千亿元的中天钢铁一期一步全面投产,全球最长的风电叶片在这里生产,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罗普特(海门)海洋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签约落户……以新港口、新产业、新技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场景遍布海门蓝海。

  从岸线资源、港口条件与产业发展上来看,两地协同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在两次交流中,双方释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可以说,这次协同发展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双向奔赴”。

  在会议上,除两地政府签订协同发展协议外,海门港经济开发区与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签署联动发展合作协议,两地文广旅局签署文化旅游合作协议。

  规划协同是协同发展关键。两地将加强“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衔接,探索共同编制空间、港口、园区等相关专项规划,实现一体化规划、差异化布局。在交通协同领域,将加快通沪高速建设,合力争取沪通城际、沿海高铁新通道纳入上位规划,推进干线公路规划建设,优化港口航运功能和航线布局。

  产业协同是协同发展重点。两地将利用各自优势,在船舶海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聚焦重点产业建立产业合作联盟,促进企业信息交流和资源就近配置。科创协同方面,加快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协同共建涉海科研等平台。围绕毗邻城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共享教育、医疗、金融商办、文化休闲等功能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港口开发是协同发展增长点。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和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产业、港口、配套、生态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产业结构互补与深度融合,探索“组合港”运营管理模式,携手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

  文化旅游是协同发展亮点。两地将建立长效“朋友圈”,促进文化活动与艺术创作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交流,联合开展文旅宣传推广,共同开发精品文旅线路。

  两地将建立定期会商、部门积极推进、企业踊跃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体系,实施一批标志性强、有影响力的跨区域兴海图强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两地海洋经济联动融合发展。(袁晓婕 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