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源加速汇聚,创新创业如火如荼,新质生产力发展奔涌澎湃——这是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一年来,常州市的生动图景。
2024年9月27日,在“名城”与“名校”广泛交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常州市与近30家顶尖高校院所共同成立联盟,紧密围绕校地人才共育、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等方面,服务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有效推动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平台升能级,研发攻坚“高精尖缺”
山清水秀的天目湖畔,溧阳市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建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两家高能级科创平台,成功构建起“中科系”创新体系,成为常州重要的科技创新“增长极”。双方通过平台共建、企业孵化与产业协同,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显著提升了溧阳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据统计,两大平台汇聚了超200名硕博人才,培育省级“双创”人才(团队)5个,累计孵化天目先导、江苏暖晶等科技企业30家,总估值近300亿元。今年以来,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获评常州首家省概念验证中心,天目湖储能院新引入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推动战略转型,实现了科研院所从“地方平台”到“国家战略载体”的跨越,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
在常州经开区,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樊明武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双方依托院士团队在粒子放疗领域的人才储备和研究经验以及信承瑞在铜合金材料领域的积累,聚焦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开展基于强流回旋加速器的BNCT装备研发和关键理论、关键技术攻关,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随着联盟的成立,常州市与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常态化展开,重点实验室“高精尖缺”的研发项目和人才资源更加顺畅导入常州,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
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围绕航空关键材料紧锣密鼓地开展验证分析。该项目以常州天宁区捷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材料需求为切入点,依托朱美芳院士团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企业需求+院校技术”的精准合作模式,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也让高校的研发成果得以迅速转化,校企合力共同为航空关键材料国产化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样的合作场景已经在常州市成为举目可见的现实。
联盟成立一年来,已有18个高能级合作平台、高水平实践基地相继建成,72个前沿领域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常州,校地携手开展联合攻关37项,签订产学研合同56份,合同总金额近1亿元。
合作拓广度,优质项目“落地生花”
今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万芝力教授领衔的“植物基液态特医食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落地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并入选第28批“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项目。这一成果,得益于金坛区派驻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转移官”,其精准捕捉科研成果的转化潜力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打通了信息不对称的“堵点”。
依托联盟,常州市以“全面出击”之势,全力推动招才引智。“技术转移官”就是其中一项卓有成效的探索。
今年4月,常州市向联盟高校院所派驻了46名“技术转移官”,专职开展技术转化工作,推动常州的产业优势、智造优势和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深度融合。
通过采取“主动式上门拜访+清单化项目征集+全要素合作洽谈”的方式,“技术转移官”们常态化梳理项目需求、探寻合作空间,积极促成专家教授携项目来常创新创业。据统计,“技术转移官”派驻到位后,已开展各类对接拜访活动350余场次,邀请150余名高校院所专家来常调研走访,成功牵引促成10多个项目签约、20余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同时,常州市积极打造链接科创资源的前沿阵地,在联盟高校院所建立“科创中心”“引才工作站”,成果牵引转化成效显著。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上海交大—常州钟楼(上海)科创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实力、产业成果、高端人才等资源,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将优质项目精准导入常州。今年2月,校地双方又共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州)中心,共同推进医工交叉领域相关科技型领军企业落户钟楼经济开发区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基地已签约项目2个,储备待转化项目9个。
交流全方位,名城名校“共生共荣”
高新区和高校都是科创资源富集的创新主阵地。今年7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双高协同”试点名单,常州高新区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组成的“创新CP”成功上榜。校地双方从“自发结对”向“有组织协同”转型,聚焦生物制造产业方向,开展α-半乳糖苷酶生物合成技术研发、果胶酶高产细胞工厂创制及高效生物制造等20余项重大标志性合作项目,全方位助力区域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9月11日举行的全省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专场活动中,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发的“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技术”项目等3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常州吉恩药业有限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研发的“生物法合成非天然氨基酸系列产品的关键工艺开发”项目等2个“双高协同”合作项目完成签约,标志着常州市“双高协同”进入新阶段。
既有“顶天立地”的产业项目,又有“铺天盖地”的青年人才。
武进区以“就在吾径”暑期实习、城市研学项目为载体,构建校地常态化互访机制,开发定制化产业研学路线,向国内众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发出就业创业的诚挚邀请。去年11月,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落户武进区,成为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促进高端人才资源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又一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化的实践机制,学子们能够深入武进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企业一线,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服务和成果落地,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将智慧用在产线上”。
此外,常州市还通过“双岗互聘”“科技镇长团”等柔性手段引进人才,以“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胸襟,打破了行业和地域限制,打通了人才及其成果在企业和高校间流动的通道,有效实现了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数据显示,联盟成立一年来,已有3000余名联盟高校院所优秀人才来常创新创业,200余名联盟高校院所博士层次人才来常参与“双岗互聘”,9名专家教授即将加入新一批科技镇长团,为常州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智”汇常州,共创未来,“名城名校”双向奔赴,正激荡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澎湃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