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5年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联盟大会披露,常州探索选派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官”制度自4月实施以来,已成功牵引促成10多个项目签约、20余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大会现场
自2024年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联盟成立以来,“名城名校”强强联合、高频互动、双向赋能,各类创新资源交融激荡、加速耦合,一大批前瞻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转化生效,充分证明了校地合作的巨大潜能。据统计,联盟累计引进72个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推动18个高能级合作平台落地,校地联合攻关37项,签订产学研合同56份,总金额近1亿元,3000余名高校院所人才借此渠道来常发展。
“技术转移官”是联盟成立以来的最大亮点。今年4月,该市向联盟高校院所派驻了46名“技术转移官”,专职开展技术转化,推动常州的产业优势、智造优势和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深度融合。通过采取“主动式上门拜访+清单化项目征集+全要素合作洽谈”的方式,“技术转移官”们常态化梳理项目需求、探寻合作空间,积极促成专家教授携项目来常创新创业。据统计,“技术转移官”派驻到位后已开展各类对接拜访活动350余场次,邀请150余名高校院所专家来常调研走访。
一批产学研项目签约
会上,为“智”汇常州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获奖项目颁奖;“企校直通车”线上平台、常州博士后人才项目合作需求、“‘智’汇常州 融创未来”金融+人才培育发展品牌暨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活动重磅发布;还推介了常州人才发展生态,为常州荣获“2025人才友好型城市”揭牌;一批高校院所与该市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高校院所人才落地常州项目以及重点产业基金成功签约。
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童剑表示,常州正立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定位,深化与高校院所全方位合作,推动产业优势、智造优势与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精准链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