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待开发的土地,到汇聚78家德语区企业、总投资超23亿欧元的产业高地,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任与质量的“双向奔赴”。这里不仅吸引了包括众多“隐形冠军”在内的德资企业密集落户,更以亩均产值超千万元的实绩,构建起一个深度嵌入常州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链的德企生态圈,见证了德国匠心与常州速度的高效融合。
“一心一意”:专业化招商的“长期主义”
“很高兴皮尔磁参与了园区开发与建设。”皮尔磁集团执行合伙人托马斯·皮尔磁表示,“拥有就近的供应链配套体系非常重要,我们的战略是‘本土服务本土’。中国公司和国际公司在这里形成了良好互动环境,这归功于金坛良好的营商环境。”
德企投资决策审慎严谨,往往需要长期跟踪。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孔德馨深有体会:“德国企业不追求快节奏,他们更注重长久发展。有时需要三到五年的跟踪才能促成一家德企落户。”招商团队摒弃了“广撒网”模式,聚焦德语区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这种专业和耐心得到了回报。作为园区首批入驻企业,皮尔磁在中国平均每1.5年投资新上一条产线,如今已拥有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和6条组装生产线。今年1至5月,皮尔磁常州公司产值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3%,皮尔磁电子(常州)有限公司工厂经理赵春宇透露,“2025年常州工厂的目标是完成1.4亿元产值,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领先于目标进度。”
“双向奔赴”:中德合作走向深入
今年4月,德国明登市副市长卡特琳·科西克一行到访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代表团走访了皮尔磁、中德中心孵化器等地,详细了解企业运营管理和产品创新情况。
“我对今天看到的企业、园区印象深刻。”明登-常州友好合作协会会长奥里克·劳弗感叹道,“金坛是德国企业投资的好地方,这里对成熟公司和初创公司都同样适合。”
产业园不仅引进德国企业,还积极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园区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合作,共建江苏中德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中心,年培训认证技能人才达2000人。迈恩德(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计划工程师徐亮就是“中德班”毕业生。他说:“在校时实训课多,注重项目化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
五年来,产业园不仅连续承办“江苏对话德国”大会,还举办了“德企开放日”“中德文化嘉年华”等人文活动,确保中德互动交流“不断档”。2023年11月,产业园成功入选江苏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单位。
“三顾茅庐”:用韧劲赢得德企信任
“事实证明SGIP是我们正确的合作伙伴。他们总是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建议,通过完善的服务机制来帮助企业在金坛建立工厂。”9月26日,德国伊莎贝棱辉特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合伙人菲利克斯·霍伊斯勒在常州公司开业仪式上这样评价。从2015年首次接触,2021年12月线上“云签约”,2024年6月正式开工,到2025年9月26日投产,这家德企经历了协议延期、地块三次调整、专项环评等曲折,而金坛区招商团队始终耐心对接。
这样的故事在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并非个案。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孔德馨总结德企投资规律:先用3到5年跟踪项目决定“来不来”,再用3到5年投入轻资产试试水土“服不服”,最终决定“留不留”。
事无巨细:“金牌管家”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深感荣幸能在中国发展,对常州金坛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充满感激。”德国依莱克罗集团CEO乌尔里希·克雷尔表示,“从项目审批到日常运营,政府的高效服务与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便利及人才引进计划,为我们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9月,劳施保施电磁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在园区开业,这是集团在中国落户的首个项目。今年3月,这家高端汽车电磁阀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决定追加6500万欧元,二期、三期同步启航。劳施保施集团董事长罗曼·保施表示:“劳施保施将坚持深耕中国的战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从中国发出,供向全球客户。”
同样“加码”的还有欧洲市占率超50%的商超展架及功能五金件厂商凯斯宝玛。凯斯宝玛于2018年签约落户园区,因市场需求扩大,原有租赁厂房面积不足,2024年总部决定增资扩产,首次在中国自建工厂,目前已竣工投产。凯斯宝玛五金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蒂亚斯·米格希尔森表示,“我们决定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工厂,并继续秉承德国匠心,致力于为中国家庭提供更好的家居解决方案。”
产业园为每家落户企业配备专属“服务专班”,提供从投资审批、工商注册到厂房建设的全方位服务。德企的连续投资,成为对园区营商环境最有力的认可。
五载耕耘:从零到长三角德资集聚高地
自2020年正式开园以来,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已累计引进78家德语区企业,其中60%为“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高度契合金坛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新医药和新智能装备“五新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群效应。
数据显示,园区已落户德企的亩均产值和税收分别达到1000万元、53万元。近30家德企参与常州新能源供应链体系,拉动新能源上下游年产值近800亿元。
如今,在园区内,皮尔磁的生产线上,安全传感器正在接受最后检测;劳施保施实验室内,新一代电磁阀的耐久测试正在进行。这些画面印证着园区五年来的坚实步伐,也预示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园区已绘制清晰发展蓝图:在项目引进上,力争2026年末吸引100家德语区企业落户,“十五五”末突破160家;在产业升级上,将从单一制造向研发创新延伸,推动德企设立亚太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在能级提升上,将深化“德国工业4.0”与“中国智造”的融合创新。这座五年前启航的产业园,正朝着“中德创新合作示范区”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成为常州对外开放的“金名片”。(王冰莹 郭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