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木市场,花艺师梁子二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自然空间美学。这里不仅是他的创作基地,也是他推动江南花艺文化发展的沃土。

  1999年,梁子从园林专业毕业,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放下测绘笔,拿起花剪,投身植物艺术领域。他一边在花店一线工作,一边遍访全国各地学习花艺技艺,十余年的坚持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一次学习经历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当海派插花非遗传承人蔡仲娟提出“中国花艺师的根,须深扎东方美学的土壤”时,梁子深受启发,并拜其为师。他尝试将中式插花的写意神韵融入西式架构,探索出“花器不必拘泥古制,意境却需直抵人心”的理念。他突破传统器皿的束缚,运用框景式结构营造园林般的留白意境,通过花叶的疏密变化模拟国画的皴染技法,形成了独特风格。

  2017年,梁子的融合美学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在辽宁凌源百合节上,他用数十万支百合搭建起高达6米的巨幅架构。作品气势磅礴,东方韵味在西式堆叠中自然流淌,为他赢得了全国花艺技能竞赛金奖和世界杯花艺大赛中国区亚军等荣誉。“外国同行常评价我的作品‘很东方’,”梁子说,“这印证了我的方向是对的。”

花木价值认知的转变正在发生

  2023年,梁子选择在夏溪花木市场打造自己的“花艺空间”。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这个融合自然与美学的空间呈现在公众面前:青石小径点缀苔痕,竹影映照透光穹顶,枯枝在镜面空间中延展如墨。这里不仅是工作室,更像一幅立体的“自然诗稿”,亚克力幕墙映衬着四季流转的花木,柿子枝与龙爪槐在光影间摇曳,让每位访客沉浸其中。

  梁子并未止步于个人创作。今年,他在空间内开设了“植物空间·装置设计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花农,也有热爱艺术的少年。他拿起一束枯荷对学员说:“花木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洞察市场需求的脉络。”一位九岁的小学员安瑞琪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就是想在家里造个会呼吸的花园。”而当地花农王师傅的感叹更具代表性:“原来枯枝比鲜花更值钱!”梁子意识到,一场关于花木价值认知的转变正在发生。

  梁子的教学理念务实而具前瞻性。他常对学员强调:“花农不能只靠天吃饭,要看清城市阳台需要什么”;“一片叶子在花篮里可能是配角,在装置里却能成为灵魂”;目标是“让嘉泽的花木从论车卖,变成论件卖”。当老花农李建国首次将罗汉松盆景改造成苔藓微景观,实现价格翻越二十倍后,梁子的茶台前挤满了前来取经的花木经纪人。他结合长三角花艺趋势图,分析商业空间绿植装置的数据曲线,给出具体建议:“明年侘寂风会流行,各位的榔榆枯桩该留起来了。”

  梁子的公益心还延伸到了下一代。在暑托班上,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栽种薄荷苗,传递“植物会记住触摸的温度”的理念。廊下悬挂的十二种叶脉标本,成为他的“自然教科书”;店内日销百件的“微缩苔庭”盆景,让都市人得以在案头收藏一方山水。

  如今,梁子身边常围着年轻学子,看他如何赋予一枝枯荷新的禅意。“植物自有其无言大美,”梁子手持花剪,目光专注而平和,“只要心向山野,这剪刀便不会停下。”在夏溪花木市场的盎然绿意中,梁子正以枝叶为笔,持续书写着自然与空间共生的新诗行。(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