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打底、人才金赋能”,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样本。
党建红:筑牢组织堡垒,点燃振兴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黄尖镇将高质量党建视为引领乡村发展的“第一引擎”,通过机制创新与项目实践,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与治理效能。
创新践行招商“群众路线”,以党建引领全面发动全员。黄尖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主抓,人大主席专职负责,分管负责人全力协助,以上率下压实责任;面向机关、部门、村居公开遴选12名骨干组建专业招商团队,配套激励措施,鲜明树立“凡提拔必有招商实绩”的硬标尺。设立企业信息直报点、开通招商热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织密基层网络。今年1-8月份,新签约智能化石油装备、高端医疗康养等项目6个,总投资达15.5亿元。
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项目”导向,以党建强带动产业兴、百姓富。黄尖镇党委立足各村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科学编制“红蓝绿金”四色书记项目,推动村级党组织书记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指南村党组织书记领办3000亩菊花种植基地,组建生态农业公司,建设脱水烘干与无菌车间,实现了菊花从种植到加工包装的“一条龙”运营;黄尖社区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利益联结模式,建设高品质智能示范区,带动联农增收超80万元;新闸村通过村企合作建成万吨冷库,辐射带动周边1500户农户,破解农产品储存与销售难题。
据悉今年以来,黄尖镇实施了18个镇村书记项目,覆盖所有村居,并通过月度观摩、现场评比等方式,形成“亮成果、比做法、找差距”的比学赶超氛围,极大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
生态绿:艺术赋能生态,美学重塑乡村
乡村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利益,更在于其独特的生态底蕴与文化灵魂。黄尖镇坚持走以艺术赋能生态、用美学重塑乡土的特色振兴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世遗湿地资源,推动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艺术从遥远的殿堂走入田间地头,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产力。
黄尖镇的兴农村——昔日的沉寂滨海村落,蝶变为获SGS认证的“全国首家零碳艺术村”,荣获缪斯设计金奖的“国际油画村”;单向空间书店浸润海风书香,稻田中的艺术装置与湿地景观相映成趣;“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全球新锐力量驻村创作,使乡土成为全球艺术灵感的交汇点。
这股艺术浪潮不仅塑造了乡村的“颜值”,更催生了蓬勃的“美学经济”。牡丹艺术文化月首次开启夜游模式,客流激增65%,非门票收入占比高达78%;田野稻草装置艺术创作营吸引全球119位艺术家投送194件作品。“兴农市集”巧妙嫁接艺术与农业,潮间带鹤米、黄尖菊花等特产披上艺术包装,借助名画复刻与线上直播,从“土特产”跃升为“文化潮品”,实现价值倍增。丹顶鹤友好农业NbS基地冲刺全球OECMs认证,标志着其生态价值获得国际认可。
如今,在黄尖镇,艺术不再是乡村的装饰品,而是重塑文化自信、激活产业潜能、提升生活品质的核心引擎,实现生态与艺术的共生共荣。
人才金:星火计划育骨干,赋能振兴新力量
黄尖镇聚焦政治素养、实践能力、群众工作水平三大核心,通过“理论+实践”“镇村联动”“一线攻坚”等模式,锻造一支“遇事能干、开口能说、提笔能写”的复合型青年干部队伍。
黄尖镇将人才视为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关键的变量,系统性实施“湿地星火”青年骨干培养计划,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瓶颈。着力培育本地网络达人12人,开展“湿地星火创享汇”专栏,每月组织实地观摩与心得分享,并通过“多权重评分制”进行考核激励,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该镇还精准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智慧农业、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培育“新农人”;鼓励村民利用新媒体成为“乡土网红”,通过直播带货,将特色产品销往全国;积极招引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黄尖镇这套“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才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构建了坚实的人才梯队,确保了发展活力的可持续性。
黄尖镇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生态美学提升价值、人才培养奠定根基,并系统性地整合产业、文化、网络与人力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刘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