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正剪出一段跨越千里、连接苏陕的佳话。日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剪纸工厂将一批融合了陕北非遗技艺与“苏超”足球元素的剪纸工艺品赠予2025“苏超”“扬超”和宝应赛事组委会。这不是普通的工艺品,是陕北人用最地道的手艺,写给江苏的“情书”,更成为苏陕协作战略下,两省人民深厚情谊的文化见证。

  纸短情长 千里协作下的生动注脚

  自苏陕协作开展以来,从项目对接到产业联动,从人才交流到民生改善,江苏的“长江水”深深滋养着陕西的“黄土地”。作为受益者,定边人民始终铭记这份无私援助。“长期以来,在对口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宝应县为剪纸工厂的成立和发展给予了很大帮助。”剪纸工厂负责人郭峬说道,“为了表达对宝应的感恩之情以及加深两地之间的情谊,借助当下‘苏超’‘扬超’、宝应赛事的火热进行,对他们表示助力与祝贺,所以我们选取定边剪纸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构思设计并制作了这批特色剪纸作品。”

  创意很美好,实现却非易事。如何让豪放的陕北剪纸“驾驭”激情四射的现代足球?这对剪纸工厂的创作团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匠心雕琢 让足球“动”在方寸红纸间

  “最难的是足球是动态的,剪纸是静态的,不仅需要把两者结合,而且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江南水乡文化,通过柔和的线条把它们表现出来。”剪纸设计师冯烁拿着设计稿解释道。

  他们没有简单堆砌元素,而是将“苏超”各队神态各异的吉祥物、足球的动感弧度,与江南水乡的柔美意象无缝交织;送给宝应的剪纸作品里队徽的边缘缠绕着纤细的荷花,并巧妙融入了宝定两地代表性的建筑物;以粗犷豪放的刀法勾勒轮廓,线条遒劲有力、棱角分明,将陕北民间艺术的厚重与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大开大合”的风格,与江南意象的“婉约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在一刀一剪的平衡中达成奇妙的和谐。

  剪纸艺人闫彩虹是剪纸工厂吸纳的困难就业人员,她之前从未看过足球比赛,为了这次创作,她特意找了些比赛视频来看。她笑着说:“在此之前,对于此项赛事并没有多了解,当知道这些作品是送给江苏的朋友,私下做了很多功课,想着一定要把它制作好,不能给咱定边丢人。”

  从初稿到定稿,修改了多个版本。二十余位剪纸艺人伏案20个日夜,300多份剪纸作品,每一刀都凝聚着匠心与敬意。这把小小的剪刀,剪去的不仅是多余的纸屑,更是两地之间的距离与陌生感,剪出的,是一幅名为“情谊”的作品。

  “金剪刀”剪出“山海情”

  本次为“苏超”定制礼品,是一次成功的高端文化定制尝试。宝应驻定边工作组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有影响力的活动,让定边剪纸走得更远,让非遗技艺真正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金剪刀’。”

  这批承载着定边心意与非遗匠心的剪纸作品,在江苏各界引发了积极反响与广泛喜爱。“苏超”赛事组委会给予了高度肯定,“为赛事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温度。”并计划在“苏超”总决赛时将作品陈列于赛事展厅;球迷们更是被作品中熟悉的队徽与江南元素打动,纷纷表示,“没想到陕北剪纸能把江苏的水乡风情剪得这么传神。”当地文化界的从业人士盛赞此次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南北文化对话,让陕北非遗与江南文化在剪纸艺术中碰撞出奇妙火花,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这些亮相江苏各级赛场的剪纸,早已超脱了工艺品的范畴。它是感恩之作,是文化之桥,更是协作之果。这场始于帮扶、成于文化的交流,不仅让陕北剪纸走出了黄土高原,让江南风情与足球激情有了新的艺术表达,更在苏陕协作的画卷上,添上了一笔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崭新篇章,为两地未来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奏响了动人的乐曲。

  一剪一纸,绘就了苏陕协作的壮美画卷;一心一意,寄托着两地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这份情谊,比纸长,比山高,比水远。(姬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