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碧波荡漾,不仅孕育了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的深厚底蕴,更见证这片土地走出一条以产业升级、园区转型、街区焕新为特征的“三新”跃迁之路。在这里,工业遗存与文化活力相互滋养,传统风貌与现代潮流有机融合,一幅产城交融的发展图景正沿着运河两岸生动铺展。
夏日晚风轻拂运河水面,漾起阵阵涟漪。“运河音乐汇”的旋律如期响起,一首属于这片土地的原创歌曲《我到了经开了》让观众沉醉其中。“在运河边表演,水声和风声就是最好的和声。”表演者王慧芝感慨道。以运河为舞台,这场已持续三年的音乐盛会,成为了丁堰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不远处,由原常州冶炼厂改造而来的安和锦·CU1958文体旅产业创意社区的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这座承载着工业记忆的新地标,预计今年10月对外开放。目前,园区内的怀乐马术俱乐部已入驻43匹竞赛及训练马匹,室外训练场率先对外开放;“俄罗斯方块”主题网球场投入试运营,为市民提供新颖的运动体验。“工业锈带”蜕变为文体旅融合的创意空间,旧厂房里萌发的新业态,成为丁堰城市更新的鲜活注脚。
城市更新不仅在于空间重塑,更在于功能再造与活力重现。常青里文化旅游街区通过品牌塑势与传播破圈协同推进,接连上演文旅“爆款”:4月的“糯叽叽面包节”,集聚112家人气面包品牌,南京B.U.Bread的抹茶面包3小时就售罄,杭州1997baker不得不紧急补货,老字号菓籽厘带来花篮蛋糕、肉松面包等经典产品,让市民重温童年味道。数据显示,面包节3天,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消费500万元。3个月后,“嘶哈嘶哈”吃冰人大会引爆夏日激情,120多个特色摊位中,近四成是来自香港、上海等地的网红冰淇淋品牌,其间也不乏常州萝卜干冰激凌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高频次、强互动、年轻化”的运营逻辑,将运河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烟火气。
文旅火热的背后,是丁堰对城市文脉的深挖与传承。今年上半年,“探索智慧工业 厚植家国情怀”劳动实践活动走进丁堰,近万名中学生分批次探访戚机厂火车文化园、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等工业研学阵地,在火车头前聆听工业往事,于老厂房里体验工匠精神。
“我们始终从全局层面把握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丁堰街道党工委书记蒋政剑表示,运河文化为产业发展滋养根基,产业升级又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系统思维推动工业遗存与现代产业共振、运河文化与经济动能互融,是街道实施“1236”发展战略、实现内涵式增长的核心路径。
在产业焕新的前沿,联东U谷·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展现蓬勃生机。这片161亩的土地上,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数字经济产业正在快速集聚成型,推动丁堰街道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为脱掉“老旧低效园区”的帽子,园区打造了全方位服务体系,从政策支持到生活配套,再到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产业集聚效应正日益凸显。其中一期项目,2024年亩均税收超过60万元;二期项目目前一批次招商进度超过80%,5家企业已正式投产,25家签约企业正筹备入驻。街道超亿元项目博沃多功能智能化电动自行车生产项目落子此地,其推出的助力车2.0版本畅销海外,拥有20余项专利。
与此同时,总投资超1亿美元的外资项目——芬奇新能源装备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建设用地101亩,一期工程主体建设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式开工。项目计划购置160台大型激光切板机等高端智能设备,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可信时间打码机20万套、电池下箱体50万套的生产能力。
如今的丁堰,正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依托千年运河的深厚文脉,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从运河畔的音乐盛宴到街区中的美食市集,从老旧工业区腾笼换鸟到数字智慧产业集聚成势,从工业遗产活化传承到前沿技术不断创新——这条千年文脉,不仅被全面激活,更成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发展的强劲引擎。运河两岸,一幅产城融合、人文共兴的时代乐章正澎湃奏响。(何奕欣 李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