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来中国药科大学调研指导工作,对学校近年来交出了一份事业发展“向上向好”的“教育强国、药大何为”高质量答卷给予充分认可。自2019年11月28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五载风雨兼程,全校师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将“作战图”转化为“施工图”,将“总蓝图”落地为“实景图”,发展成就令人鼓舞!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莅临中国药科大学调研指导工作
为迎接中国药科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即日起党委宣传部推出“喜迎党代会 再创新辉煌”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展现中国药科大学五年多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广大师生踔厉奋发、奋楫笃行,为加快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凝聚磅礴力量!
五年多来,面对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以及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同心筑梦、锐意进取,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和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中国药大篇章”。
举旗定向 铸魂固本聚合力
“药学青年要勇担‘健康中国’使命,践行‘精业济群’校训,把握生物医药发展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2025年3月26日,校党委书记戴建君在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党课时提出殷切希望。
校党委书记戴建君为党员发展对象上党课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国家和教育部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药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打造“国旗下的公开课”“书记校长第一课”,强化“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完成两轮教育部巡视整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等,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实现“固定学习活动日”全覆盖,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5个党总支升格为党委,15个二级党委实现纪委全覆盖。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标杆院系2个、省级样板支部13个,84个基层党组织、701名党员获校级以上表彰。
学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新格局,成立党建与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网络思政中心,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深度融合。牵头编制《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4人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相关教改成果获主流媒体报道。
2025年2月21日,戴建君在第十届党委第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 桃李竞秀果盈枝
“中国药大学子经过激烈角逐,2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并双双斩获总决赛金奖,金奖率高达100%,再次实现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2024年10月,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在上海举行。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学生创新活动,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名学生报名参赛,是一场融通中外“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国际创新盛会。历经层层选拔,14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最终,中国药科大学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分别在高教主赛道和产业赛道斩获金牌。
中国药科大学参赛队伍合影
这是中国药科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竞赛奖项200余项,涵盖“挑战杯”、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药苑论坛”等多个重要赛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获评全国优秀成果A等,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
五年多来,学校始终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为核心,创新药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夯实办中国最好药学教育根基,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成立孟目的学院,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牵头制定全国药学类本科认证标准,完成51个专业点认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苏省特等奖1项;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本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招生就业工作稳步提升,理科全国高校加权平均排位5年提升28位,毕业生年均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位列省内“双一流”高校第一梯队。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20000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增幅为30.4%,博士招生规模增幅为78.3%,优秀推免生招生规模增幅达61%。此外,省优秀学位论文推荐获奖率由13.3%提升至76.2%。
学科建设 精进臻善攀高峰
2025年1月9日,ESI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标志着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学科正式迈入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五年多来,学校构建形成“高峰引领—集群发展—协同创新”学科生态体系,“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作为龙头支撑的药学和中药学学科稳居国内第一方阵。成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先后筹建生物药物学院、现代制药产业学院等,优化学科布局,拓展交叉领域。
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部分)
学校牵头组建“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同体”,形成《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识》,推动药学博士专业学位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引领全国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师资队伍 英才荟萃成卓越
2024年,中国药科大学“90后”女教授何婉婷在Nature发表高质量论文,而早在2023年5月,她就因在Cell上发表综述分析论文而被学校师生所熟知。近两年来,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Nature刊登了学校肖易倍/陈美容/陆美玲等专家、王宗强教授团队及于烨教授的研究论文,让广大师生无比振奋。
王宗强教授团队联合山东大学合作在Nature上发表抗真菌药物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国药科大学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五年多来,引进高层次人才154人,新增国家级人才67人,增幅超180%。专任教师增至1243人,高级职称占比达69.7%,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提升至84.5%。博士后师资转化率达65%,获国家级博士后项目近200项。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学校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出台“药大人才十条”等政策,营造重才爱才良好生态。
科学研究 劈波斩浪立潮头
“生物医药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既要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也要加快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中国药科大学特色鲜明、实力强劲,是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江苏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有力支撑。希望学校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协同科研机构、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辟新领域新赛道。”2025年2月1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来中国药科大学调研时强调。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莅临中国药科大学调研指导工作
学校面向国家需求,聚焦“中国药”研发,组建8个交叉技术创新中心,布局16个新药研发方向,探索新型科研体制。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新增省部级平台13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9项,重大科技计划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510件,PCT专利142件。
王广基院士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孔令义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孙宏斌团队研发的维卡格雷已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多个1类新药获临床试验批件。五年发表高质量论文1000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论文5篇,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5年1月10日,学校发布《有组织科研兴药行动计划》,构建建制化科研体系,推动关键技术和原创新药突破。“有组织科研兴药行动计划的发布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我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阶段性成果。”校长郝海平说。
社会服务 笃行致远显担当
学校连续9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2025年获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成效显著单位特等奖激励,以实际行动扛起勇于担当的政治责任,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
校地企合作签约仪式
五年多来,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与多地政府共建创新药物研究院,校地合作覆盖长三角、粤港澳等40余个医药产业区,提供药物研发、政策咨询、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服务。强化校医协同,建设4所附属医院,与多家医院及疾控中心合作。强化校企合作转化,与医药行业龙头上海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华海药业、亚盛药业等企业共建创新药物联合研究平台140余个,服务企事业单位2000余家,完成1700余项新药和新制剂的技术服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4544项,合同总金额达50.29亿元,转化发明专利212件,转化合同总金额达25.84亿元。
五年多来,学校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等,推动实现大健康产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促进校企地医深度合作和重大成果转化,全方位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强富美高”新江苏省产业布局和国家医药行业发展能力。
国际交流 多元融汇塑未来
2024年5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药学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论坛上,中国药科大学发起并成立“一带一路”药学合作联盟。校长、“一带一路”药学合作联盟首任主席郝海平在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希望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药企及医疗机构共商共议、共同制定新的策略与理论体系,共享科研成果,发挥学校在药学教育、药学科研的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首任全球药学发展联盟主席郝海平接受央视记者专访
五年多来,学校推出“一带一路”药大行动计划,构建全球伙伴网络,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3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相继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等一系列学术组织,与国际高校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学校新增“111计划”引智基地,建设全球生物和医学性别研究药学中心。获批首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留学基金委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项目等一批国家级涉外项目。与3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中外合作、访学或实习项目。同老挝药监局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与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联合开展肝病、哮喘等疾病研究,与蒙古国立医科大学、坦桑尼亚穆希比利健康和联合科学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加入“中非大学联盟”,持续搭建国际人才培养项目优质平台。
现如今,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留学药大品牌声誉日隆,药学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增强,学校在开放融合中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圈”。
大潮奔涌,长风浩荡,向上向好的力量蕴藏在生机勃勃的药苑每一寸土地上。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我们坚信,中国药科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必将为未来五年开启新的征程。全体中国药大人必将牢记初心使命,满怀挺膺担当的壮志豪情,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在砥砺奋进中逐梦前行,在凝心聚力中续写新的光辉篇章!(谢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