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睹史院村就热闹非凡。露天营地上的“老男孩大咖Show”,将音乐会、脱口秀“搬”到乡野之间;开在村史馆的“食未潮汐”社员餐厅人头攒动;“醉花田”绿植迷宫和老家菜地里,欢声笑语不断……通过农文旅深度结合,睹史院村人气越来越旺,集体和农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24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1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

  睹史院村的发展,是石港镇以文化为核心,激活文化产业、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内涵的乡村振兴之路缩影。“目前,石港正在全面推进‘富港生态路片区’建设,以富港生态路为轴线,串联九里兰亭、西大街、渔湾水乡风景区、四港村生态休闲区等重要节点,构建‘全域旅游蓝图’。”石港镇党委书记王冬说。

  新业态、新形式能引流,但要真正留住人、让人产生“复购”欲,则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焕新里。

  木雕非遗传承人赵新成的工作室“禾村居”2024年底正式在西大街亮相,年近六旬的赵新成擅长红木雕刻,禾村居不仅面向游客开放,更成为书画、雕刻艺术爱好者的交流之地。

  始建于唐代的西大街,经过历代修缮,现存路面仍保持唐宋古板街格局。本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石港镇修复接官亭、广济桥等古迹,打造石港京剧墙、百福照壁等网红打卡点,还引入禾村居等工作室,让这条老街焕发青春。如今,这个集聚28处人文景点、拥有6大非遗体验区的“活态博物馆”,年游客量超10万人次。

  在石港,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已成为全镇共识。石港图书馆推出“非遗小课堂”系列活动,以多元形式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为孩子们打造“家门口的文化课”;农家书屋、文化游园、乡村舞台、文化礼堂等一批小而优的文化空间,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去处;“小巷管家”志愿队创新“京剧+理论”宣讲模式,让党的政策融入乡音乡戏;广济桥社区通过“文明积分”“书记茶室”等机制,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热情,累计开展民俗活动140余场,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

  “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传说中因一块唐代石碣得名的石港,如今正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王冬说:“石港要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全域发展的无限可能,让文化名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王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