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近日,在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附近水域,一艘艘全自动化打捞船缓缓而行,不停把水面上的水葫芦“吞”进船舱。一旁的人工清理队伍,则重点攻坚河道边角、桥墩附近等机械难以触及的盲区,将零散水葫芦打捞上岸。打捞船只满载后,再由车辆统一运至光大环保能源(宜兴)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理。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清理水葫芦3.3万吨,河湖水质与视觉景观得到了显著提升。

  宜兴地处太湖上游流域最末端,多条航运河道流经我市汇入太湖。当前,正值水葫芦生长暴发高峰期,大量水葫芦随水流涌入宜兴水域,并在下泄过程中不断富集繁殖,短短数日就能连成一片“绿毯”。“水葫芦是典型的季节性水生植物,一旦过了生长期,就会在水里死亡、腐烂,影响水体,如同一颗潜在的‘生态炸弹’。”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切实维护河湖清澈,市水利局制定并实施《宜兴市水葫芦等水面漂浮物打捞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发动各板块及市公用环保集团,开展水葫芦清理专项整治工作,从“拦、捞、运、处”全链条发力,进一步夯实水生态安全基础。

  为实现高效、全面的整治效果,我市积极推进打捞作业机械化和一体化能力建设,在骨干河道、航运通道等关键节点布设28套机械化拦截打捞设施,基本建成“拦截—收集”一体化防控系统;投入10艘大型全自动打捞船和3艘运输船,保障“打捞—转运”环节高效衔接。此外,我市着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治理模式。今年以来,以市公用环保集团为主体的专业打捞队伍针对上游重点水域水葫芦分布特点与生长规律,综合运用“围、堵、推、捞”等策略,在北溪河(陈塘桥)、殷村港(浯溪塘)等关键区域补强定点打捞设施,靠前布防,完善全域打捞网络;在城区西氿、芜申运河等水域新增打捞点位,增配机械化打捞收集船只,提升打捞转运效率。各板块也结合辖区河道实际,科学增设定点拦截打捞设施,实行“定时段、定片区”责任制,组织保洁人员开展常态化检查与清理,形成“市级统筹+板块联动”的治理合力,确保全域河道整治无死角、无遗漏。

  为巩固治理成效、防止反弹,我市还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市水利局综合运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河和人工巡查等多种手段,加强水情实时监测预警,并依托河长制平台推进跨区域联防联控,形成多方协同的治理合力,推动整治工作从“集中攻坚”向“常态守护”转变,有效遏制水葫芦蔓延态势。下阶段,我市将持续巩固提升河道管护成果,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河道水流畅通、沿岸整洁,切实筑牢河湖绿色生态基底。(俞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