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羡慕城里能接触到艺术,没想到现在村里就能学画画、学唱戏!”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勤丰社区的王阿姨拿着刚完成的花鸟画,笑得格外灿烂。这是南京市浦口区文联“艺术点亮乡村——艺课进社区”活动中,乡村群众与艺术“零距离”接触的生动场景。
近日,浦口区文联携手区新闻出版局,在全区五个街道的50个社区(村)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专项活动。200场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艺术课程,将摄影、美术、书法等8个文艺家协会的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不仅填满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粮仓”,更以艺术为火种,点燃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活力。
多元课程:让艺术“走进”寻常农家
“艺课进社区”活动打破传统文化服务模式,浦口区文联充分发挥8个文艺家协会的专业优势,为乡村量身定制73节“接地气、有温度”的艺术课程,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村民都能找到“心头好”。
在江浦街道老虎桥社区,区作家协会围绕二十四节气设计“成语故事分享会”,作家们结合稻田里的节气变化,讲“春分竖蛋”的习俗、“芒种插秧”的典故,让村民在听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汤泉街道的书屋中,区美术家协会的老师带着画板、颜料驻点教学——为老年人设计写意花鸟画课,教孩子们用线描勾勒家门口的老银杏树;永宁街道永宁社区的“团扇创作课”人气最高,村民们挥毫写下“家和业兴”“国泰民安”等词句,不少人把完成的作品挂在自家客厅当装饰;星甸街道汤集村则聚焦实用技能,区摄影家协会则聚焦“手机摄影”,从“如何拍好村口的晚霞”到“给孙辈拍生活照的技巧”,手把手教村民们用日常工具捕捉乡村的美好瞬间。
从“听讲座”到“动手做”,多样化的互动课程让艺术走出“殿堂”,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精准服务:艺课内容“订单式”供给
“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这是浦口区文联开展此次活动的核心原则,为了让艺课真正贴合乡村实际,活动创新采用“社区点单—文联派单—协会接单”机制,让课程匹配文化需求。活动前期,通过问卷调研、线上需求填写等多种方式,收集50个社区(村)的“文化需求清单”,据此统筹多个协会的专业资源,为每个社区(村)精准匹配特色艺术课程。无论是老年人喜爱的书法入门,还是家长关注的亲子阅读,亦或是孩子们期待的舞蹈体验,都能一一满足,实现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高效对接。
“以前办活动怕没人来,现在按需求准备,每场课都坐满了!”负责课程对接的社区工作人员说,精准服务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
长效赋能:为乡村播下“艺术种子”
“艺课进社区”不仅是一次文化惠民活动,更是乡村文化长效发展的重要探索。乡村艺课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支兼具艺术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的队伍。为此,浦口区文联通过“协会驻村”行动,从文联8个文艺家协会中选派70名文艺辅导员下沉乡村,构建了“精准遴选—系统培训—规范管理”的培育机制,不仅为此次艺课活动注入了高效动能,未来辅导员们也会定期在乡村创作交流,让艺术在乡村“生长”。
截至目前,“‘艺课进社区’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150余场,吸引超3500人次参与。”区文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让艺术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勾连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未来此类活动也将持续落地生根,让艺术之花在乡村长久绽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殷祖越 柏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