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2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州市金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图书馆及三星村遗址管理中心联合承办的“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培训班”在金坛召开。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领域的专家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全国多所院校的动物考古方向等专业的师生齐聚金坛,精研动物考古学科的基础鉴定、分析与研究的方法、技术与理论等,探讨考古遗址史前先民与动物产生的各种关系。
科教融合 夯实基础
本次动物考古培训班开幕式上,常州市金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尹韧表示,金坛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不断加强与多个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借此推动三星村遗址多学科考古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此次动物考古培训班的开展,为探讨动物考古学在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借此契机为三星村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开启了新篇章。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委会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老师在致辞中对金坛当地政府对考古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也指出,本次培训班的宗旨是“提升专业鉴定水平,推进学科规范建设”。动物考古学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鉴定方法、统一的记录体系之上。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既注重基础理论,也强调实践操作。
培训开始之初,指导老师按学生们不同的鉴定水平、学习进度,将学生混编分为3-4人的小组。通过“多看、多摸、多对比”,再结合图谱、照片与文字描述,了解不同骨骼部位形态和种间差异,学习与掌握动物考古鉴定的记录方法与记录内容。
拓展视野 循序渐进
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指导老师们陆续为培训班同学开设了动物骨骼比较形态学研究、动物分类专项研究与其他动物考古典型个案研究等专题讲座。
罗运兵针对遗址中发现的鹿角,对驯鹿、马鹿、水鹿、梅花鹿、麋鹿不同种属鹿科动物的鹿角形态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楚墓中的鹿角器与鹿石上的鹿图像进行了考古学研究。
山东大学胡松梅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文帝霸陵西南侧和薄太后南陵西北侧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新进展。通过初步形态对比、数据测量和部分兽类古DNA鉴定,发现有地犀鸟、绿孔雀、陆龟、虎、马来貘、鬣羚等多种奇珍异兽,同时也对西安地区的珍禽异兽坑做了介绍与梳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彦峰老师奉献了两场精彩讲座。其一,通过收集与比对大量现生标本,对三种小型鹿类(獐、林麝、小麂)以及马鹿和梅花鹿的骨骼进行了形态差异辨析,为细化鹿骨标本的种属鉴定提供了可能。其二,通过采集到的现有伊犁马骨骼标本,建立了推定肩高数据、切齿磨损与年龄关系,从而将其应用于出土马骨材料的分析。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莫林恒老师介绍了部分关键部位鱼骨的形态特征,并从高庙遗址到长江中下游出土鱼类遗存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由小到大地分析了这些遗址先民对于鱼类等动物资源的利用情况,以遗址和区域个案示范性介绍鱼类考古等专题研究如何开展。
辽宁师范大学戴玲玲老师、郑州大学李凡老师等对遗址动物骨骼的鉴定、记录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和辅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李志鹏老师在三星村遗址进行动物考古鉴定的工作之余,就牛、羊、鹿这三类骨骼形态易混淆的常见哺乳动物,对不同骨骼的各部位逐一进行了详尽的形态辨析与鉴定知识的介绍。
山西大学邓惠老师依托鸟骨标本,强调“功能决定形态”,生动地介绍了不同部位鸟类骨骼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联,家禽与驯化等行为相关的骨骼形态特征以及国内家禽驯化的研究个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娟老师对国内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贝壳遗存进行了食用、妆饰、仪式性使用等功能区分,并以宏大丰富的视野和精细渊博的考据分析展示了对西藏阿里曲龙遗址出土贝饰的初步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余翀老师进行线上授课,介绍了鱼类及渔业考古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思路,并分享了大量参考资料,为同学们对鱼类骨骼鉴定从入门到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路径。
在10天的学习交流中,师生们依托考古遗址的动物遗存材料,夯实了动物遗存鉴定、记录和形态辨析基本功的同时,更了解了动物考古学界多方面的新近研究成果。
薪火相传 百年树人
此次培训班开展的目标,除进行动物考古鉴定与分析等学科基础训练外,也是为了持续为国内动物考古学培养专业人才。培训班结课时,各位同学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次宝贵学习经历的感想,所有人都表示受益匪浅。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动物考古学培训班陆续开展,逐步把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学科基础建设与训练、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等推向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