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破产案件审理周期长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打击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如何加强商业秘密保护?”“针对企业反映的涉企行政检查中重复检查、随意检查、检查频次过高等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8月28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听取和审议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
会议分别听取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汇报后,8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围绕“破产审判质效、涉企虚假诉讼治理、企业刑事保护、行政执法规范”等问题接连提问,4家单位负责同志一一直面问题、现场回应。
“检察机关对涉企民事虚假诉讼监督工作,采取了哪些实际措施?具体成效如何?”华飞委员向市检察院发问。市检察院检察长陈兴生随即从公检法司部门高效协同形成合力、构建法律监督模型甄别发现、系统治理有效预防三个方面作了介绍。数据显示,2023年,市检察院办理涉企民事虚假诉讼案件77件,2024年为50件,总体呈下降趋势。
“仍有部分企业反映遭遇虚假诉讼,为何会出现检察监督数据与企业直观感受之间的这种差异?”华飞继续追问。
陈兴生坦言:“确实,如100起虚假诉讼中,即使我们监督纠正了99起,但对余下的这一个案件的当事人来说,依然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陈兴生解释,当前,虚假诉讼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蔓延,许多新类型的案件对检察机关穿透式审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全市检察机关下一步要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按照市委部署,我市政法机关持续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市委政法委出台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责、政法协同格局;市法院召开32场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新闻发布会、发布167个司法政策文件;市检察院推出71项护企措施;市公安局严厉打击侵企违法犯罪,强化涉企风险防范,规范执法;市司法局清理23件妨碍统一市场的规范性文件,有力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年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的《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更是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当前,尽管我市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涉企案件存在“立案难”“执行难”问题,个别领域存在“以罚代管”现象,企业反映“重复检查”“过度执法”问题仍然存在,府院之间、政法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壁垒尚未打破,一些事项需多头申请、联合审批。
企业家周庆明是人大代表。他询问市法院,是否有更好的财产保全举措或制度设计,来平衡债权人利益保护与被申请保全企业正常经营之间的矛盾?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吕捷回应,将进一步强化财产保全实质审查,善意采取保全措施,全力打击恶意保全,同时建议企业事前运用诉讼保全避免查封,事中运用复议权解除查封,事后运用赔偿权挽回损失,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当前,新型涉企犯罪、民刑交叉案件仍面临定性难、取证难等问题,办理周期普遍较长,往往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孔令驹在回应代表询问时说,将加强对涉企新型案件的研究,掌握规律和特点,提高证据获取能力,提升执法效能,同时推动公安涉企法律服务向中小企业延伸。
就委员、代表们关心的涉企检查问题,市司法局局长陈跃峰也表示,我市目前已出台全省首部涉企行政检查规范性文件《常州市涉企行政检查办法》,上线运行“扫码入企检查”系统,实施涉企检查精准化十项措施,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检查方式、规范检查行为、减少重复检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一上午的时间过得飞快,专题询问问出了企业心声、代表关切,也答出了纾困对策、解难之道,为进一步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凝聚了共识与合力。
专题询问绝非“一问了之”,而是下一步整改提升的“路线图”。四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将把问题带回去、把工作放进去,出台一批硬招实招,有效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并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定期公开整改情况,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会后,市人大将把前期调研、专题询问和常委会会议审议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应询单位,监督其形成问题、责任、时限“三张清单”,并于年底前对整改成效进行评估和审议,形成闭环管理。(唐文竹 尹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