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江苏省淮州中学的校园里喜气洋洋。三封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师生与家长的期待中缓缓展开,这是该校连续两年有学子考入北大。
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淮阴区教育振兴交出的亮眼答卷:2025年全区本科达线2466人,较去年增长12.76%;文化一本达线690人,增幅12.56%。从政策破冰到内涵蝶变,再到多元跃升,淮阴区正以一套“组合拳”,蹚出县中振兴的“淮阴路径”。
“穷财政”办出“富教育”
清晨的淮州中学,琅琅书声从教学楼里传出,学生们在升级改造后的实验室里专注地做着实验,篮球场上传来阵阵呐喊……“这几年学校变化太大了,宿舍重新装修,教室换上了新的教学一体机,连实验室的设备都跟上了前沿水平。”考入山东大学的毕业生葛瑞,道出了校园环境的蜕变。
这样的改变,始于淮阴区对县中发展的“高位布局”。为打破县域高中体制机制障碍,区委、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县中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振兴列为“新春第一会”核心议题,推出“1+2+10”政策体系,构建起全链条保障框架。“以前办学总愁经费,现在区里教育奖励性补贴从1900万元提至4000万元,还设了400万元培优基金,加上市级3000万元专项资金,我们底气十足。”淮州中学校办主任张建国语气坚定。
政策红利不仅惠及硬件,更暖了教师的心。“以前评副高职称要等,现在高中副高岗位比例达40%,正高也有3%,比其他学段高不少!”淮州中学教师王华薇笑着说,“学校还有‘校长基金’,每年100万元由校长自主调配,去年我的课题研究就申请到了经费,现在干劲满满!”
聚英才破资源困局
在淮海中学,“生本导学课堂”正火热进行。学生们围坐成组,拿着导学案激烈讨论,教师则化身“引导者”,不时点拨思路。“以前是老师‘满堂灌’,现在学生主动提问、互相讲解。”淮海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仰林介绍,学校还推行“捆绑考核”制度,将教师绩效与班级成绩、帮扶成果挂钩,“2025届我们党员教师和后进生1:1结对,帮扶学生本科达线率达82%,本科整体达线率首次突破60%。”
优质资源的“引进来”与“走出去”,让淮阴区的教育内核持续升级。淮州中学与启东中学共建“启东创新班”,首届87名学生在市统测中31人进入前2000名;南陈集中学与如皋长江高级中学结对,共享备课资源;各校还通过远程平台与南通名校“异地同步备课”,每年仅淮州中学就有300余人次参与跨区域教研。
教师队伍的成长是内涵蝶变的关键。淮阴区实施“未来校长”培养工程,选拔10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重点培育,高中中层干部中80后、90后占比达52%;近两年引进“名校优生”49名、社会招聘教师17名,研究生教师数量大幅增长。“入职时跟‘名师’师傅学备课,现在我也成了‘师傅’!”王华薇说,“青蓝工程”“1122名师工程”提供了清晰成长路径,“从讲题大赛到课题研究,五年间学校培育出7名正高级、28名市级骨干教师。”
多元路径铺就成才坦途
“终于考上北体了!”淮海中学体育生袁晨洁激动地与教练相拥。作为体艺班学生,她每天下午兼顾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和本地名师‘双师’授课,体艺班本科录取率连续三年超70%,给了我们莫大信心!”
在淮州中学,“2+4”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拔尖学生铺就了快车道。“从初三开始,我们就为学生制定‘一生一策’,配备学科导师和生涯规划老师,全程跟踪指导。”淮州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开林介绍,学校建立拔尖学生“筛选—甄别—培育”闭环管理体系,2025年600分以上人数较去年翻倍,一本率连续两年超10%。
这样的多元发展,让家长孙学海格外安心。他的孩子今年考入东北大学,提起孩子的变化,他满脸欣慰:“以前孩子学习被动,现在会主动规划时间。班主任每周都通过小程序反馈学习情况,连错题都分析得很细。县中振兴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优质教育,值!”
如今,淮阴区的校园里处处焕发着新生机,智慧教室里科技赋能教学,体艺馆内青春活力激荡,教研活动中思想碰撞不断。未来,淮阴区将持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师“三力提升”计划,让“学在淮阴”的金字招牌愈擦愈亮,为县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希望。(蒋雪 蒋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