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12345,等回复得熬几天,现在上午反映培训机构退费的事,下午就有工作人员陪着去店里解决了!”家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路的王阿姨对着手机里的信息回复,忍不住跟邻居念叨。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开门听意见、关门办实事”当作家常事,从群众最闹心的堵点、最揪心的难点入手,让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把“纸上的政策”变成了“手里的实惠”。

  听民声:热线“秒回”,愁事“清零”

  “诉求有人接,处理有人盯,结果有人问”——这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是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给老百姓的“定心丸”。以前12345热线偶尔会“卡壳”,有的工单转来转去没下文,现在不一样了:工单进来先分类,紧急的事儿“当日结”,复杂的难题建“专属档案”,连谁回复、谁审核都标得清清楚楚。

  某小区物业突然“跑路”时,业主李师傅急得直跺脚:“电梯停了,垃圾堆门口,这日子咋过?”他试着打了热线,没想到两小时后就有街道干部上门,一边组织临时保洁,一边协调新物业进场,三天就恢复了正常生活。“以前觉得政府办事慢,这次真是刮目相看!”李师傅逢人就夸。

  像这样的事还有不少:帮助58个诉求人处理好消费、培训等各类预付卡退费问题;小区路灯不亮,当天就安排电工检修……1-7月,经开区12345热线满意率冲到99.32%。“不是我们做得多好,是把群众的事儿当成了自家的事儿。”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的话,说得实在。

  纾民困:住得安心,过得舒心,养老暖心

  “儿子今年年底就要结婚了,终于赶在办喜事前拿到新房钥匙了!”在安置小区交房现场,张大爷摸着门锁笑着说。以前经开区部分居民等着安置房交房,心里急得慌。今年区里下了硬功夫:加快工地进度,把不同片区的空房统筹起来,还推出“房票”让大家自主选房。到现在,90%以上的未安置户、超期过渡户都住进了新家,“再也不用租房子搬家了”成了不少居民的口头禅。

  钵池街道的“荒地变菜园”,更是让居民们乐开了花。近年来,部分居民在小区楼前屋后的绿地上“开垦”种植蔬菜,成为困扰社区治理的一大“顽疾”。为破解小区内毁绿种菜的管理难题,钵池街道采用“村党组织牵头+村民共管+市民认领”模式,将山头村的闲置地块进行整合规划,打造“共享菜园”。“你看我种的小青菜、番茄,没打农药,摘了就能吃!”家住附近的陈阿姨蹲在自家认领的菜地里忙活,旁边“流动小红旗”插在菜畦边——那是给种得好的人家的奖励。傍晚时分,常有老人带着孩子来散步,“以前路过都绕着走,现在这儿比公园还热闹!”

  养老的事儿,经开区也想得周到。黄元邱圩村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每天都挤满了老人:上午去“老年学堂”学使用智能手机,中午在“幸福小厨”吃上热乎的三菜一汤,下午要么做理疗,要么凑一起唱淮剧。“以前一个人在家,饭都懒得做,现在天天来这儿,有大家伙儿一起做伴,心情好多了!”72岁的刘奶奶说。自今年6月运营到现在,中心日均服务超200人次,满意率超98.9%,“家门口的养老院”成了老人们的新去处。

  强根基:水通了,路顺了,日子火了

  “以前夏灌的时候,天旱水源紧缺,打水困难,现在村部新建了提水泵站和水泥渠,水直接流到田里,省心!”希汉村种粮大户老沈,今年夏天终于不用为浇水犯愁了。以前村里6000亩耕地,一到灌溉期就抢水。有的农户还没通自来水,安置房小区水压低得连热水器都打不着。

  金港路办事处将解决灌溉难、用水难问题作为集中整治项目,成立工作专班,把问题列成清单贴在墙上,干完一件划掉一件:修了危桥,补了泵站,还拿出59万元建了新水泵站和灌溉渠,连种田的水电费都给786户农户免了;8户没通自来水的人家,水管直接接到了院里;安置小区的二次供水改造完,3000多人再也不用在用水高峰“等水”。

  “水通了,路顺了,我们把地流转出去种稻米,村里还办了加工厂,大米能卖上价,年底分红又能多一笔!”村书记笑着说,现在希汉村不仅没了“用水愁”,集体经济也越来越壮,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热线里的一句回复,到菜园里的一派生机,再到田埂上的一道水闸,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开门教育”的每一分力,都用在了群众心坎上。干部多弯点腰,群众少皱点眉,这张写满“烟火气”的惠民答卷,看着暖,品着甜。(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