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厂,文明的种子正悄然生长,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一股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一直以来,南京市江北新区大厂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顶层设计,积极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志愿服务为“媒”厚植文明生长沃土,探索城市文明新路径。
追光课堂点燃成长星火
“从今天起,试着把每天的日子,都分一行、再分一行,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住在诗里。”今年暑期,“追光课堂”——“大咖见面会”活动现场氛围热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龚学明老师以《从分行开始谈儿童诗歌写作》为题带领百余名学员共赴一场诗歌文学之约。
“大咖见面会”是今年街道由“追光课堂”文明实践项目延伸而来的创新品牌。项目先后邀请畅销书作家、儿童著作文学家等走进“追光课堂”,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兴趣,提升“追光课堂”传播力和影响力。
您可曾好奇,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生活里,孩子们清澈的目光里看到了什么?“童眼看大厂”栏目,也是街道“追光课堂”项目孕育的一扇新窗。今年,街道先后组织青少年走进十村社区、1934文化产业园,通过实地探访,带领孩子们触摸基层治理的温度、感受城市秩序的守护、聆听大厂工业历史的铿锵回响……
除此之外,街道还依托“幸福大厂”微信公众号开通“童眼看大厂”专栏,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视角描绘出共同的家园——大厂。截至目前,“童眼看大厂”专栏累计推送9篇学员优秀作品,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街道根据幼儿、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特点,分层分类建立了班级体系,并充分整合周边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退休教师资源,建立了“追光课堂”公益教师资源库,目前在册志愿者老师25人。
“追光课堂”项目运行一年半时间,它如一棵树,一边向上生长,一边孕育新枝,支撑起文明实践教育赋能全链条体系。目前,项目已开展课程150余场,辐射青少年7000余人,志愿者老师累计服务时长200小时。
“小蜜蜂”平台赋能志愿智慧
一早,江北医院门诊大厅的“红马甲”们忙得不可开交,提供引导、协助挂号取药、维护秩序……细心观察,他们的胸前挂了写有“大厂小蜜蜂”字样的工作牌。
今年,街道与南京江北医院签订志愿服务共建框架协议,依托“小蜜蜂”志愿积分平台,招募医院周边的居民志愿者,在医院患者就诊高峰时段提供志愿服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升了患者就诊的体验感。
街道以江北医院为试点,将基层志愿服务资源融入医疗领域,探索一条“志愿+医疗”的创新服务模式。
“现在每天过得很充实,院方给我们社区志愿者提供了很多支持,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志愿者蔡晓红是山潘新村社区楼长,1个月前她成为首批加入这项服务的志愿者,现在每天家、医院、社区“三点一线”的生活让她乐此不疲。
为了让志愿者能有更多获得感,街道通过“小蜜蜂”积分平台数字化手段,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精准记录和量化管理,同时整合平台和院方资源,为志愿者提供“礼遇”优待,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志愿服务热情。
每周五下午,新华一村社区“商阿姨读书会”准时开讲,项目以社区骨干志愿者商爱茹牵头,定期组织经典书籍共读、读书分享会、主题沙龙等活动,是连接邻里情谊的桥梁纽带。
“商阿姨读书会已经开展了37期,每次平台报名链接发出来,大家都很踊跃。”社区依托“小蜜蜂”积分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报名链接,志愿者们参与活动更加秩序井然,还能获得活动积分,如此一来,志愿者的参与度更高,社区层面也更便于管理。截至目前,小蜜蜂平台在册志愿者人数1.5万人,累计发布项目9700余个,累计服务时长达30万小时。“小积分”是杠杆,有效撬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大能量”。
凡人微光照亮街角巷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身边可感可触的普通人。近期,大厂街道开展“凡人微光 照亮大厂”身边好人典型挖掘,面向各企事业单位、各社区广泛征集好人线索,通过建立常态化、分层次的选树机制,让身边好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
69岁的曹海萍带领着她的“爱心驿站”志愿者团队,将新庄社区的一间小小驿站,浇灌成全国“最美”志愿地标;张静用十余年的坚持,让“论迹论心”的志愿服务信念在大厂落地生根;56岁的戚信福脱下军装换上警服,用21年把自己“种”进了大厂街道的街巷肌理……
他们的故事,只是万千“微光”中的星星点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崇德向善”的种子在大厂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微光”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讲述。街道依托“幸福大厂”微信公众号,开通“凡人微光”专栏,以深度采写的方式,将好人故事化作文字的温度,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凡人”的坚韧与温暖。截至目前,已推送6期,每一期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和情感的共鸣。
大厂街道以“凡人微光”为纽带,让文明风尚从个体辐射至群体,从一隅延展至全域。未来,愿更多人成为“微光”的守护者与传递者,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善意而明亮,因榜样而温暖。(大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