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法官的路,是用车轮和脚步丈量公平正义的路。这是近日海门法院执行局一个执行团队一周的工作片段,记录着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的瞬间,也饱含着化解纠纷、兑现权益的执着与温情。让我们跟随她的足迹,感受那份一直“在路上”的责任与担当。

  周一:扬州,智破“无能力”谎言,承诺书锁定履行

  清晨出发,目标扬州。面对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的被执行人,执行团队果断选择直扑其注册厂址。村道蜿蜒,虽未找到主债务人,却意外撞见关键人物,声称无履行能力的执行担保人(实为实际经营者)。面对“无钱可还”的托词,经验丰富的执行法官敏锐要求查看其微信流水。指尖滑动间,大额收支记录暴露无遗,谎言不攻自破。铁证面前,执行担保人压力陡增,当场筹措支付了半数欠款,并承诺下午货款到账后结清余款。

  午后在小镇简单用餐,静待承诺兑现。然而,3点的货款并未如约而至,执行法官迅速组织双方协商,最终,执行担保人出具书面《承诺书》,明确于5日内履行完毕,申请人亦表示同意。一份承诺书,为后续执行锁定了责任,也为纠纷化解留出了空间。

  周二:滁州,高温下的“桑拿”斡旋,巧解债务“死结”

  转战滁州,目标被执行人吴某。得益于申请人精准线索,执行法官顺利在闷热如蒸笼的塑料大棚操作间找到了正在干活的吴某。面对法官,吴某异常“冷静”,要钱没有,主动要求被拘留。

  酷暑难耐,汗如雨下之际,一位老者(吴某的雇主)的出现带来转机。执行法官抓住契机,引导这位欣赏吴某手艺的老者施以援手,同时,顶着高温,一遍遍与申请人电话沟通,协调减免高额利息、商定分期方案。几经波折,达成初步意向:本金15万分期,利息全免,但申请人坚持首付5万。老者同意借款给吴某支付首期。当申请人收到首笔案款时,法官团队的衣衫早已湿透。

  周三:芜湖,尊重与坚持并行,黑夜中点亮和解希望

  驱车到达农村一被执行人蒋某家中,遭遇蒋某母亲刚刚去世一小时的悲痛场景。执行法官当即决定暂停执行,充分尊重民俗与家属悲恸,仅在车上让蒋某写下《还款承诺书》,尽显司法温度。

  在火速赶往不动产中心查询后,执行团队又奔赴被执行人陈某家。开门的是一脸惊愕的年轻妻子和年幼孩子。执行法官规范向其送达《腾房公告》《查封公告》《拒不交付车辆风险提示书》等法律文书。家属的震惊与急怒,瞬间传导至陈某。最终,陈某承诺限期和解,配合执行。

  夜色中离开小区,简单晚餐后,执行法官仍在工作,当晚8点多,接到劳务工资案被执行人王某电话,其提出月付3000元的和解方案。尽管需征得所有工人同意,且涉案房产处置前景不明,但仍看到了分期履行兑现工人血汗钱的希望。

  周四:归程,理解与和解,归途的心安

  清晨7点,劳务案件工人的质询电话接连响起。执行法官耐心解释案件难点、已做工作和和解方案的意义。尽管工人仍有情绪,但对执行法官的努力表示了理解。

  另一边,王某对“房产难拍是否等于债务消失”的误解也被澄清,在强制措施与分期履行的权衡中,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该案暂得以和解。

  下午,踏上归程。

  这样的一周,是无数执行法官日常的缩影。每一次出发,都承载着申请人的期盼;每一次和解,都凝聚着化解矛盾的匠心;每一次兑现,都是对公平正义最有力的诠释。(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