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江苏经研院是江苏省电力公司战略能源研究及规划计划等业务的核心支撑单位。近年来,随着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牵头开展的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信息化开发等项目日益增多。为提升业务合规与廉政风险防控能力和效率,经研院聚焦研究性项目“面广量大、流程环节多、管理规范不统一”等痛点,构建了以“主体协同、全程覆盖、智能赋能”为特色的全过程嵌入式业务监督体系,将规范管理与为科研人员减负相结合,保障科技创新高效合规运行。
主体协同,构建多维立体监督治理架构。由院纪委办和科委会共同牵头,结合院业务发展布局和研究重点工作,进行业务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结合党纪学习教育、院作风建设等工作要求,开展兼职纪检员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发展科技部结合项目管理本职工作统筹协同监督,组织院相关管理部门法律、财务、计划管理人员、组织各业务中心专业负责人成立协同监督核心团队,进行业务监督的流程设计、标准制定、日常工作管控。三大业务中心结合各自研究工作特点,开展岗位廉政风险大讨论和隐性变异问题排查,梳理形成各自管控重点,兼职纪检员发挥“熟悉业务、贴近一线”优势,承担各自领域风险排查、监督提醒、廉政动态信息反馈等日常工作。全院三级分工合作,形成流程贯穿、横向协同、专业嵌入的监督网络。
全程覆盖,实现闭环管控循环提升。立项阶段实施阳光储备,各业务中心对照学科体系建设方案和重点工作计划,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梳理研究意向、滚动迭代项目形成需求清单;院发展科技部组织内外部技术专家,逐个审核项目研究必要性、可行性、预算编制合理性,形成项目推荐排序;兼职纪检员,发挥熟悉业务优势,对项目进行重复性筛查,经院科技工作委员会审核,形成最后储备入库清单。通过公平公开的储备立项评审程序,避免由于小微权力不当运用,产生“人情项目”、“重复项目”挤占真正有创新价值的项目空间。招标阶段严守规则纪律,发展科技部专人集中审核技术规范书和采购文件,针对研究型项目涉及专业面广、技术要求偏软等特点,统一描述深度,严审资质、业绩、人员要求等关键条款;对入库备选的评标专家和业主代表,开展评标业务培训和“四不两直”、“四隔离”等纪律要求宣贯,确保采购过程透明公正,消除潜在指向性风险。执行阶段实施全面精准监控,兼职纪检员对照项目合同与技术规范,核查论文专利关联性、成果归属、经费申请入账支付时序、成果质量与交付情况,确保项目有序合规执行;交叉比对费用申请与支付内容、员工差旅考勤、公车轨迹、会议签到等多源数据,对账实不符、会议差旅超标等异常情况进行重点核查。结项后阶段组织重点项目回头看,业务中心对研究过程中不合规问题进行汇总,对研究成果支撑政府及公司重大决策等成效,业务功能模块应用推广等情况进行跟踪和调研,定期进行问题通报、更新典型案例库,开展整改督导。同时,结合党纪教育、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业务合规、廉政风险讨论和正反案例警示教育,促进全员风险自查自纠和防控经验共享。
智慧赋能,驱动管理增效减负。为匹配各级各类项目专业管理以及资料归档差异性要求,提升项目计划、流程、质量、经费的合规管理效率,经研院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管理平台,通过中台数字化底座和智能化分析手段,实现管理和监督效能提升。联通战略研究、业务研究、技术服务、科研、数字化等项目管理系统,统筹各级各类项目管理规定,实现基本信息、论文专利、技术报告、财务单据、审计决算书等文件资料的统一归集和分类存档;联通公司业务数字化管控平台,根据合同约定条款,对阶段性履约情况进行监控,对合同签署超期、进度滞后、成果缺失等风险进行预警;联通公司智慧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计划和执行情况与发票入账、资金支付、预算执行等情况的关联比对。项目周期中,研究人员只需上传一次资料,即可实现单个项目、分中心部门、分类分专业项目资料的查阅导出,信息统计分析,显著降低了一线员工的非研究性工作负荷,提升了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国网江苏经研院将研究项目规范化要求融入组织队伍建设、流程制度设计、日常监督管理,并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效率,实现了“规范管理”与“科研减负”的有机统一。不仅筑牢了风险防线,保障了项目合规高效运行,更让科技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流程和潜在争议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科技创新本身。2024年以来,经研院承担省公司级以上科技项目、技术服务、业务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项近10余项,引领嵌入式直流示范工程等新型电力系统标志性工程建设,业绩在公司直属单位中持续名列前茅,获得省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这标志着经研院研究工作监督管理模式正向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迈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项目治理保障和人才活力支撑。(袁晓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