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功能纺织品和先进纤维”的海安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对接交流活动,在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举办,生动演绎了技术需求与创新供给的“双向奔赴”,彰显了产业研究院链接人才智力与企业需求的纽带作用。

  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中,海安市以“家门口”产业研究院为关键枢纽,探索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平台赋能产业、研产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有力驱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加速跃迁,为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智力支撑和创新活力。

  打破传统壁垒,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身份在研究院、创新在企业、服务在产业”,海安太原理工大学产业研究院人才徐亚萌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北材南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攻关时坦言:“‘双轨制’让我既能享受事业编制的稳定保障,又能在一线企业放手研发,后顾无忧。”这正是海安创新推出的“编制跟着人才走”机制成效的缩影。

  为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统筹设立产业研究院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通过公开招聘纳入事业编制后,可同步进入链主企业参与核心技术研发,“政府兜底+企业激励”的双重保障机制,既享受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待遇,又获得企业提供的项目分红,彻底消除了人才“体制内不敢闯、体制外不安心”的顾虑。

  改变“唯论文、唯奖项”的传统评价方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设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经济效益3大类12项指标,由研究院与企业联合开展“季度评估+年度考核”,表现优异者优先推荐申报各类人才工程。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精准绘制“一产业一目录、一企业一清单”的人才需求图谱,通过事业编制招聘与柔性引进双轨并行,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聚焦产业需求,让创新“接”地气、“见”实效

  海安始终坚持“创新围着产业转”,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的专业特长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势,创新构建“企业出题、平台攻关、人才协同”的技术支撑共享模式,有力推动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科研方法与生产工艺深度融合。截至目前,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9项,新增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超300个,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5%以上。

  在山东钢铁集团的中厚板车间内,由江苏江海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4300mm中厚板生产线热分段剪切机正在高效运转。“通过与太原科技大学海安研究院合作,对剪切机设备进行多次优化,确保产品性能高、剪切质量高,切开无毛刺、掉肉、重皮等缺陷,每年可以帮企业节省生产成本超500万元。”江苏江海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许华介绍。

  今年5月,江苏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光伏组件物理降温”技术需求张榜发布,仅一周就收到3所高校的竞标方案。最终,由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揭榜”,相比传统的降温法,研发出新型膜材料解决方案可实现10℃—15℃的降温效果,目前正推进相关材料与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未来有望为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引领。

  优化服务生态,让保障“跟”得上、“暖”到心

  “拎包入住乐家青年人才公寓,楼下即‘人才会客厅’,开车8分钟直达实验室。”从南京来到海安的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唐少春,对当地的人才服务环境赞不绝口。海安定期组织重点企业和科创园区在人才公寓举办“开放日”活动,集中宣介产业政策、科技项目和人才需求,发布引才招聘与产学研合作信息,真正实现人才“楼上安居、楼下安业”。

  “从生活津贴申领到配偶随迁落户,线上提交材料后迅速办结,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投入研发。”这是海安高层次人才的普遍心声。为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海安坚持“服务跟着需求走”,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线上63类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线下开辟就医、父母养老等“绿色通道”,让人才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先后五轮迭代升级“人才强市30条”,持续加大对产业研究院建设、市场化引才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近三年,全市累计为产业研究院兑现科技、人才专项政策资金超6800万元。同时,常态化开展“高校院所行”“高校海安日”等活动,有效搭建起企业、高校、研究院的合作桥梁。

  从实验室的技术探索到生产线的批量产出,从人才的“引进来”到“留得住、用得好”,海安正以产业研究院为纽带,让人才红利持续转化为创新动能、产业优势,书写着“科技赋能产业、人才驱动发展”的新篇章。(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