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江苏如东县解放路小学梦想剧场礼堂内,一场以“善韵悠扬”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活动正在举行。师生同唱歌曲《种子的力量》,伴随着舞台上3名学生的领唱,台下的老师和500多名学生齐声和唱,充满童真与善意的歌声响彻礼堂,营造出浓浓的爱的氛围。
“小善举,大爱心”。在微光成炬环节,少先队大队委作为新时代好少年代表宣读“同捐一元钱”倡议书。在清脆的硬币碰撞声中,老师和学生们纷纷走向募捐箱,投进自己的一份爱心。“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捐款,更是我们同学们之间的举手之劳,感觉就是我们献出了这份爱心。”如东县解放路小学学生陶梓铭说。
走廊上,一幅十米长的画卷上,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蹲在地上,手握彩笔,勾勒出眼中的美好世界,让善意有了具象的模样。在“彩绘善心”环节,同学们将画卷在舞台上铺展开来,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人拎菜篮,给老爷爷理发……孩子们共同绘制的慈善图景就这样徐徐陈列出来。“慈善就像我们共同完成那幅画一样,每个人添一份色彩,就能汇成美好的力量。”如东县解放路小学学生郁徐睿说。
活动中,如东县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向学生代表捐赠《慈善微读》读本,师生代表现场即兴朗诵读本精华内容。“这批读本将统一存放于学校图书馆,在学校德育课堂的拓展学习中、在课后的闲暇时光里,同学们从中读懂善意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它可能藏在帮同学捡起文具的弯腰里,藏在给环卫工人递瓶水的举动里。”如东县慈善总会会长陈建华说。
开学第一课,解放路小学精心策划了以“慈善”为主题的“五个一”活动:共绘一幅慈善画、同唱一首慈善歌、同捐一元钱、共读一本书、共演一段情景剧。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把慈善教育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实践,既有趣味又有温度。每一个环节都鲜活动人、直抵人心,引导同学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善”的种子深埋心田。“慈善文化进校园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附加题,它实际上是激发孩子们的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三有’新人,我们要将这个慈善真正融入教育。”如东县解放路小学校长沈霞说。
今年秋季开学,如东县将慈善教育嵌入“开学第一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创新,让慈善教育适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幼儿园用游戏传递善意,小学用活动感受温暖,中学用文化浸润心灵。
“我的小熊给你玩!”在爱民路幼儿园开学第一天慈善情景体验活动中,四岁的萌萌把最喜欢的毛绒玩具递给小伙伴,两个小朋友友好牵手。小帮厨区域里,孩子们系着迷你围裙,学着打鸡蛋、切蘑菇;小动物喂养角中,他们轻柔地给小松鼠喂食蔬菜,学会了爱护生命。“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分享、感恩和关爱,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慈善的种子在无形当中悄然播下。”如东县爱民路幼儿园副园长顾松辉说。
“善是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马塘初中的教室里,初一新生们正将全家共同构思的“慈言善语”分享给新同学,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话语,展现了每个家庭对慈善的理解。“我的慈言善语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句话父母从小就教导我,我也永远铭记于心,成为我生活中的鞭策。”初一四班学生杨艺秋说。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将写有慈言善语的便签贴,贴上班级“慈善文化墙”。
马塘初中将慈善教育与学校“从善贵和”的校训深度融合,校园里的德善廊、崇善厅、至善广场、善园等场所,处处都有慈善故事和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善”的内涵,让慈善教育有根有魂。“各学科老师将‘善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既引领学生积累慈言善语,更注重引领学生将善言转化为善行。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善’的精神根植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如东县马塘初中校长朱志刚表示。
据悉,今年是如东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全面铺开的第一年,全县29所中小学、幼儿园被纳入项目计划,实现各教育阶段全覆盖。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培养他们感恩社会、勇担责任的意识,助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我们要将慈善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构建德育特色体系。”如东县教体局局长姜宁兵说。
从校园到家庭,从孩子到成人,如东县正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慈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慈善、自觉奉献爱心”的社会新风。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慈善的种子正在扎根、拔节、生长,让“向善向美”成为文明如东最鲜明的底色。(吴慧 王洪 姜宁惠 张亦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