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水清岸绿,飞鸟翩跹起舞——如今的常州金坛长荡湖,俨然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曾因过度养殖、污染加剧,面临“守湖无水吃,临湖不见湖”的困境。作为曾经全国闻名的“网围养殖第一湖”,长荡湖如何实现从“生产型湖泊”到“生态型湖泊”的华丽转身?
生态危机下的艰难转身
长荡湖是江苏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太湖流域上游重要的调蓄通道和饮用水备用水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围网养殖不断扩张、工农业污染加剧,湖泊生态持续恶化,“日出斗金”的富庶之地逐渐沦为浊藻型湖泊。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长荡湖作为太湖的“前置库”被纳入整治范围。金坛区以把长荡湖打造成为省级“幸福河湖”为目标,深化河湖长制,系统推进太湖综合治理。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实施退圩还湖、退渔禁养、生态清淤等,清退养殖场16平方公里、网围6.8万亩,集中归并100余条餐饮船,终结了近40年的“湖中造田、水上开店”模式。
系统治理重塑湖生命体
治理不是简单的做减法,更需要系统性的生态修复。金坛区通过“两重一治”提升生态韧性:重塑河道拦截系统,整治9条出入湖河道,治理266个排口;重构水生生物群落,放流鱼苗近亿尾,种植挺水植物82万余株,恢复沉水植物1.7万亩,使湖区物种从440种增至759种;治理整体水域环境,建设生态浅滩和浮岛,划定93个污染控制区。
同时,金坛创新实施“三源同治”,全链条防控工业污染,为459家涉磷企业定制治污方案;系统治理城乡生活污水,新改建管网31.7公里;创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养殖尾水,从源头减少氮磷排放。
河湖长制织就长效保护网
治水更需管水。金坛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织密责任落实“制度网”,建立涵盖433条河流、36座水库、2个湖泊、739个小微水体的管理名录,配强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绣牢河湖监管“智慧网”,搭建“智慧河长”平台,开发“河长通”App,实现问题闭环管理。
金坛区打破“政府单打独斗”传统模式,汇聚多元力量,以“众人拾柴”的巧劲绣出共治共享的“生态工笔画”。探索“河长+”工作模式,在省、市率先建立“河长+检察长”“河长+纪委监委”的基础上,推出“河长+人大”协作机制,首聘8名“人大问水员”承担8条长荡湖入湖港口“问水”工作,协调解决涉水问题300余件。金坛还引入“夕阳红河长”“红领巾河长”等新生力量,成立民间“找茬团”、推广“水滴卡”积分、鼓励群众“随身拍、自动传”,让监督无处不在,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生态红利催生发展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坛区坚持“生态+”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好“生态+智造”牌,集聚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业,成为长三角重要新能源制造基地;念好“生态+旅游”经,建设休闲运动公园、田园风光带等文旅项目,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走好“生态+创新”路,建设华罗庚科学城、河海大学新校区,形成“高校+科研+产业”创新生态圈。
长荡湖的蜕变之路,是一条从“人湖争利”到“生态共融”的系统治理之路,是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协同”的机制创新之路,更是从“治污投入”到“生态反哺”的价值转化之路。这座曾经的“网围养殖第一湖”,正以崭新的“生态幸福湖”姿态,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陆燕 李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