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掠过江宁高新区格力电器(南京)有限公司厂房,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立刻掀起“波光”,将光能转化为电流;行政楼旁的储能预制舱像沉稳的“能量银行”,把富余电力存起;中控室的大屏上,4000多个监测点的数据正随着生产节奏跳动……这座工厂的每一处都在讲述着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

  近日,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在这里诞生:8894张绿色电力证书,见证了去年6月到今年5月间889.4万千瓦时绿电的消纳。这组数字背后,是2668吨燃煤的节省,也是47148吨二氧化碳的减排。而这一切,是南京格力与国网江宁供电公司联手打造的“光伏+储能+直流供电”三位一体清洁能源体系,让“向新”与“向绿”成为发展的双引擎。

  “光储搭档”:白天吸光发电,余电存进“银行”

  走进南京格力厂区,绿色“基因”无处不在。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厂房屋顶那片绵延的光伏板阵——它们像一群整齐列队的“追光者”,每天能产出4万至5万千瓦时清洁电能,直接注入生产车间的电机、流水线,公司各种产品在清洁能源的驱动下生产。

  “这些光伏板发的电不仅供企业使用,富余的电还能进市政电网。”站在光伏板下,南京格力副总经理刘克光介绍,不远处的3座储能电池预制舱,更像工厂的“电力调节器”,单次4800千瓦时的储电量,在用电低谷时“蓄水”,高峰时“泄洪”,轻松实现“削峰填谷”。

  智慧大脑:4000个监测点的精准调控

  如果说光伏板和储能舱是绿色工厂的“四肢”,那么中控室的“双碳智慧大脑”平台就是运筹帷幄的“神经中枢”。屏幕上,实时刷新的减排数据、光伏发电量、储能充放电曲线,像工厂的“健康监测表”,清晰展示着每一度电的来龙去脉。

  刘克光介绍,该平台4000多个能耗监测点如同遍布工厂的“神经末梢”,将水、电、气等数据实时传回平台,经过智能分析后,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据测算,这套系统每年能让能耗降低15%以上。

  未来图景:从“绿色工厂”到“能源生态”

  国网江宁供电公司营配管理部客户经理魏雨萌介绍:“我们结合南京格力厂区屋顶的坡度、朝向等,量身设计方案,提出‘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9兆瓦光伏系统显著提高了企业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既降本又减碳。这只是起点,二期、三期光伏和储能项目已在规划中。”

  刘克光介绍,未来,南京格力光伏装机将达15兆瓦,储能规模将达23兆瓦时,年均发电量可达1800万千瓦时,单储能削峰填谷的收益每年有望达736万元。

  如今,这座融合了光伏板“光动力”、储能舱“蓄能力”、智慧平台“调控力”的工厂,已获得“江苏省绿色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称号。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工厂的实践正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