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七夕佳节来临之际,见证江阴航运历史的忠义老街即将焕新开街。这条承载着造船记忆和漕运传奇的老街,静卧江阴城南,深幽巷弄、沧桑河埠,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大概在1955年,我去梁丰中学上学,就是在这里上的船。”今年83岁高龄的梅宇平曾是忠义老街的居民,在他的记忆里,当年乘坐的是一条有篷有窗、能遮风挡雨的木船,“必须提前购买好船票。早上坐船,下午四五点钟能到目的地。”

  流水潺潺,时光悠悠。“当时这里的水系四通八达,使得江阴南门的水运交通非常便捷。”省作家协会会员、江阴历史文化研究者梅玉珍介绍,当时河面上除了客船,还有货船。“早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各地的能工巧匠听闻东转河造船商机,陆续汇聚于此。起初,只有两三个零散的造船人在河边搭建起简易的工棚,尝试打造小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工匠加入,就有了家庭造船作坊,慢慢地还形成了两个船帮:以东转河中段的吴家桥为界,南面是浪船帮,擅长建造有篷客船;北面是滩船帮,专注打造货船。这种货船外观敦实、船身宽阔、载货量大,用来运输粮食、布匹等货物。鼎盛时期,他们一度拥有400多艘船只。”

  水上运输的繁荣,带动了河岸经济发展。饭馆、商铺、客栈……一家挨着一家,为往来船户和旅客提供便利。织机声声唱,河湖舟船忙。当时,周庄、华士、峭岐等地的土布大多经水路在南门汇集,再由此出江,销往皖浙闽鲁,有的甚至扬帆出海,远销海外。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1956年,江阴县城区修造船生产合作社成立,社址迁至通向锡澄运河的新河沿。曾经热闹的南门船帮里,家庭作坊减少,船匠们大多加入合作社,开启新的篇章。“这个修造船生产合作社就是现在江阴扬子江造船厂的前身。”梅玉珍说,正是有了船匠们打下的基础,江阴如今的外贸和造船业才发展得这么兴旺。(潘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