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双方当事人在屏幕上确认自己的身份信息。”海门法院第三法庭内,一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庭审正在进行。在法官汤文新提示后,双方当事人通过面前的电子屏完成了身份核验。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是该院持续推动数字法院建设,深化信息化技能运用的生动剪影。

  近年来,海门法院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审判实践的深度融合,聚焦人案资源配置矛盾,以大模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抓手,通过探索庭审模式创新、辅助办案能力提升等,让庭审过程高效流畅,让法官办案得心应手,让书记员减轻工作负荷。

  推动智慧法庭赋能,庭审“智”“质”双提升

  “近两月,我院完成了超百场智慧庭审,庭审准备时间缩短到1分钟,开庭时长保持在30分钟左右。”海门法院法官助理张琳琳介绍道。这一高效成果的背后,是该院以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改革、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试点为基础,通过系统融合与机制构建,不断延伸智能辅助应用触角等举措的持续努力。

  如今在该院的法庭里,科技感与实用性兼具:智能庭审设备可以通过声音一键启动;法官可在线查阅、标注办案系统的电子卷宗,还可分享到当事人屏幕进行质证;当事人用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或利用庭审一体机拍照现场上传补充证据材料,通过电子质证系统现场举证补充证据材料;庭审记录告别书记员逐字记录的模式,转而由语音识别系统实时精准转写、提炼、归纳,实现无书记员庭审记录;针对手写文字优化识别模型,自动识别欠条等手写材料,方便法官一键复制粘贴到庭审笔录,手写文字识别精确度达95%以上。

  “智慧法庭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基层法院人案矛盾,减轻了办案负担,提升了从庭前准备到庭审记录再到庭后回溯的全流程工作效率,不仅为法官提供了助力,也让当事人能清晰地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张琳琳补充道。

  提升庭审笔录质效,助力掌握庭审重点

  海门法院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高新技术,实现了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到关键信息提取的全流程智能化处理,辅助总结出一份逻辑清晰、内容精准的庭审笔录,既能更好辨识关键证人的证词、案件的关键事实等重要信息,又能有效归纳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的内容,为案件事实还原与证据链完整性验证提供有力参考。

  “笔录精简已经从单纯的工具演变为庭审提效的关键,不但能起到承前启后的辅助,也在文书撰写、规范精标服务、数据存储等方面发挥实质性促进作用。”民一庭孔大鹏法官以自己办理的一起商品房销售案件为例:“借助笔录精简系统的精简笔录功能,以及开庭笔录与庭审音视频的时间轴同步溯源功能,我既能快速掌握案件提纲,也能通过溯源找出庭审关键要素,对于案情作出更精准、有效的判断与决策。”

  “向科技要效率,向技术要方法,是我们加强智慧法庭建设,强化笔录精简等应用融合运用的核心宗旨,让法官能够从伏案办理事务性工作中解脱,专注于案件的法律适用与裁判,提升司法审判质量;当事人则享受到更加高效、透明的司法服务,缩短诉讼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孔大鹏表示。

  未来,海门法院将继续深化数字法院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场景,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司法审判工作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数字法院建设的新成果助力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海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