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游客“远方的家”。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和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湖㳇镇民宿产业实现从有到优、从“点上开花”到“集群发展”的稳步升级。而随着一群“80后”、“90后”民宿主理人的“入场”,民宿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被刷新。他们用独到眼光和新潮理念,精准捕捉行业迭代风向,立足地方资源、瞄准游客需求,打造特色文旅产品,推动民宿从“落脚地”向“风景线”、从“卖房间”到“卖体验”蝶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营造生活“体验场”
处暑时节,走进位于洑西村龙山自然村的“心味原色”客栈,树影斑驳、绣球满枝,集泳池、亲子互动区、茶文化空间等元素于一体的精致庭院,营造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惬意氛围。“推开窗就能看到千年茶园,端起茶就可静听竹林涛声,确实和前些年住过的民宿大不相同,体验感很强。”游客李女士感叹道。
从“原色之家”到“心味原色”,民宿主理人施冯佳从2013年经营家里的农家乐起步,一步步探索与实践。“一开始,‘原色之家’只是龙山众多农家乐中的一家。”施冯佳说,那时刚大学毕业的她,看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大量游客来到龙山,便敏锐地察觉到游客需求已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向追求品质、体验和个性化转变,打造特色民宿的想法顿时在她心中萌生。乘着政策“东风”,她说干就干,对原有的木屋小筑进行扩建和改造,并创新推出“原色之家”自主品牌的特色农产品礼盒“知春山物”,初步完成了从农家乐向精品民宿1.0版本的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民宿业竞争和多元化的游客需求,2017年,施冯佳又开始构思打造精品民宿2.0版本——“心味原色”。她主动学习建筑设计知识,并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将恒温泳池、独立饮茶室、围炉煮茶区、小型会议空间等多种功能集成于新打造的民宿内,还提供乌米粽制作、竹编手作等沉浸式体验服务。原本单纯的住宿空间升级为综合性的生活“体验场”,将游客短暂的停留变为与当地风物和文化的深度连接。如今,“心味原色”已成为毕业聚会、公司团建等活动的热门去处,节假日入住率达100%。
解锁“家味”慢生活
“‘山笙石’不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旅行目的地。”“85后”姑娘沈磊蕾的这句话,道出了她打造民宿的初心。2018年,在外当了多年工程师的沈磊蕾回到家乡宜兴,将位于龙山自然村的一栋房屋,倾心改造成兼具现代美学与乡野气息的精品民宿“山笙石”。
为提升游客的归属感,“山笙石”在细节方面处处透着巧思,四层白色建筑配以通透落地窗,最大限度地引入山间绿意和自然光线,营造出亲近自然又温馨如家的氛围。这份对“家味”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环境上,还蕴藏在服务里。沈磊蕾和母亲每天都会为客人亲手制作小笼包、乌米饭等特色早餐,传递质朴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日常接待客人、整理房间、打理庭院,沈磊蕾都亲力亲为,让客人“在细节中见温度”。客人可在此悠闲地品茶、阅读、晒太阳,或体验陶艺等在地文化,参与山间徒步、时令果蔬采摘等活动,深度融入宜兴。
“在这里,客人不仅可以感受乡野宁静,更能实现‘慢下来’。”沈磊蕾说。在她的精心经营下,“山笙石”已三度亮相央视,还获评水韵江苏·网红打卡地“网红住宿”、携程“最受欢迎民宿”等荣誉。
搭建乡愁栖息地
老式的凤凰自行车、吱呀作响的收音机、一盒盒泛黄的磁带、整墙的小人书……在位于湖㳇老街的“留住乡愁”民宿,这些承载着时光记忆的老物件,被巧妙地布置在各个角落,搭建起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场域。客人坐在窗明几净的落地窗边,在屋内屋外景观的相互映衬下,感受着时间的厚度。
这样独特的体验,源于民宿主理人颜波对于乡愁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将其转化为空间体验的创新理念。“乡愁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根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2019年,出于对家乡文化和慢生活的向往,颜波辞去原来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投入300余万元,对湖㳇老街上一处破败的旧宅进行改造。改造过程并非简单翻新,而是“修旧如旧,赋新以魂”。他们保留了老宅的木结构、砖墙等带有历史痕迹的元素,同时融入现代生活所需的舒适设施和审美元素,使老宅焕发新生。
“这里就像连接过去的驿站,让人有种莫名的松弛感,看着这些老物件,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温暖而治愈。”已经数次来宜入住“留住乡愁”民宿的上海游客王先生表示,他多次向朋友推荐了这家民宿,大家的体验感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