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从空间、产品、服务等维度系统性发力,逐步推动全省从“区域性旅游高地”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2025年上半年,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8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7090.64亿元,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3357.4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筑牢“水韵江苏”四梁八柱

  聚焦“水+文化”的鲜明特质,江苏系统推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湖地区文旅特色发展,推出“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充分利用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昆曲、苏绣等具有江苏风情、中国特色的“世界级”文化符号,向世界讲好“水韵江苏”故事。

  在《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江苏首次提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构建全省“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2022年以来,江苏先后完成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6个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涉及228项重点文旅项目。“两廊两带两区”建设目标锚定“世界级”“品牌化”“一盘棋”三个关键词全面铺开。

  此外,江苏重点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锻造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促进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形成涟漪效应。目前,江苏已建成5A级景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1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数量均列全国第一。

  持续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随着大众旅游的延伸,人们出游不止于走马观花,还需要深度体验。在此背景下,江苏以“深融合”思路构建旅游产品体系,持续探索旅游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传统景区、度假区迭代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融合“+旅游”多业态持续拓宽旅游领域。近年来,江苏持续推进“+旅游”融合业态发展,创新发展演艺旅游、非遗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低空旅游等“+旅游”业态,丰富游客文化体验。

  二是融合房车露营、水上旅游、沉浸式夜游等多场景丰富旅游体验。如,房车露营领域,江苏推出高速公路服务区房车驿站模式。水上旅游领域,江苏在长江、太湖、大运河陆续开通多条水上旅游航线。沉浸式夜游领域,目前南京的“夜之金陵”、苏州的“姑苏八点半”、常州的“龙城夜未央”、无锡的“今夜‘梁’宵”、扬州的“二分明月”、徐州的“国潮汉风·夜彭城”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融合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创新。一方面,江苏加快文博美等传统文化场所的展览展示以及游览互动的数字化创新。如,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 VR大空间沉浸展”将明代中文版世界地图《坤輿萬國全圖》通过720°全景沉浸式、4K超清画质、大空间交互的VR数字形式呈现,生动讲述明代历史背景下的水韵江苏、中西交流故事。另一方面,江苏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拓展智慧旅游场景应用。例如,常州中华恐龙园以“虚拟人+内容优势”抢先步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历时9个月精心打造推出首位AI智慧讲解员——虚拟管培生小天,上线当天直播首秀,观看人数突破100万,互动量突破5000万。

  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环境

  2024年以来,聚焦境外游客关切,江苏先后推出两轮政策共14条措施。2024年4月,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推出8条措施,旨在重点解决入境游客获取江苏旅游信息渠道少、语言交流不畅、旅游线路产品不适应新需求等问题;同年12月,又聚焦入境旅游卡点堵点问题“加码”推出6条措施。2024年底,江苏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设立“水韵江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入境游客首站。

  政策加码之外,江苏通过全链条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业态,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全球目的地,以国际化服务标准持续提升全球游客的满意度与复游意愿。如,推广淮扬菜国际化品牌,通过申报淮扬菜国家级非遗目录,推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南京、苏州、徐州等城市打造高端商圈;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全省多地开展数字人民币受理场景改造等。

  在全链条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业态过程中,江苏始终借力技术创新,深度重塑旅游服务模式。目前,江苏第三代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工程已突破传统票务边界,实现279家4A级景区与县级文化场馆的无缝对接,发行的“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累计销售50万张,直接拉动消费8亿元,入选智慧江苏标志性工程。

  服务智能化改造延伸至全产业链条,“苏心游”公共服务小程序集成“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模块,通过适老化改造与入境便利化升级,构建起全周期旅游服务生态系统。(吴琼 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