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激发劳模创新热情

  记者近日来到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贡文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墙上的创新成果一览表格外醒目:大型燃机蒸汽联合循环机组TCL透明冷却系统研究、热网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华电生产实时信息系统研发、国内首台9F燃机控制系统(TCS)国产化改造……每一项都凝聚着工作室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心血。

  一聊起技术创新,“理工男”贡文明就滔滔不绝:“拿M701DA燃机OST电磁阀冗余改造来说,我们将单电磁阀升级为‘两串两并’的4个电磁阀,组成更可靠的跳闸油控制系统,显著提升了机组运行安全性。这一改造不仅打破了跳闸油系统改造对主设备厂家的依赖,更为企业直接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今年2月,贡文明还带队前往江苏华电扬州中燃能源有限公司参与技术诊断,开展热控保护逻辑、继电保护专项生产检查,排查出设备问题隐患25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这样的劳模工匠助企降本增效案例,在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不胜枚举。

  2009年初,戚电公司成立“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江苏省发电行业、中国华电集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以此为起点,公司持续扩大劳模示范效应与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分室复制”形成“1+N”专业集群,建成覆盖机、电、炉、运等核心专业的4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充分释放创新工作室集群效能。

  戚电公司工会主席徐福明介绍,为推动工作室高标准建设,公司明确“有领衔人、有团队、有场地、有经费、有计划、有制度”的“六有”标准,以“劳模引领、导师带徒、签约攻关”三大机制为抓手,促进人才培育与技能传承,保障工作室高效运作。“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16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攻克了大量生产难题,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签约攻关项目近4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35项,为企业创效超亿元;近3年完成签约攻关项目59项,取得技术创新创效成果16项。

  值得一提的是,“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自主设计研发的电厂生产实时信息化系统,开创了电力职工自主研发实时信息系统的先例,该系统获中电联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在多家电厂推广应用——2023年首次在660兆瓦燃煤机组应用,实现从燃机电厂到燃煤电厂的技术拓展,创效超百万元;完成的“APS一键启停”项目,通过缩短机组启动时间、降低启动能耗,每年稳定创效近百万元。

  激发劳模工匠创新热情,核心在于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戚电公司在鼓励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课题攻关的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还将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4个层级的专业人才评聘与创新实践深度结合,畅通成才通道。同步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构建“一对一、一对多”的“传、帮、带”技能培养体系。近年来,培育出省劳模顾逸阳、全国技术能手贡文明、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花蕾等一批劳模代表,以及“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常州市龙城工匠”等先进典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