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师生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开展活动,团队聚焦红色传承和乡村振兴两条主线,通过红色研学、田野调研、非遗体验和双语课堂等形式,探寻语言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用青春实践奏响奋进乐章。

  解码红安精神的时代内涵

  “过去听红安精神,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烈士用过的水壶、读过的手稿,才真正明白其中沉甸甸的分量。”实践团成员顾雨彤这样感慨道。针对红色教育中认知抽象化、传递碎片化等痛点问题,实践团以“沉浸式红色研学课”为抓手,让红安精神可触、可感、可传。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实践团以“情境微团课”打破传统参观模式,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默哀致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成员们先后参观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等展馆,透过文物、资料与场景复原,深刻感悟红安精神。

  实践团特邀省级非遗项目红安红色革命故事传承人罗厚斌开讲。罗厚斌同志详细讲解了红安在党史中的独特地位,并深入阐释“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内核。实践团还专程前往红安光荣院,为老人们献上红歌演唱、诗歌朗诵等节目,在温情互动中感受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

  激活乡村发展的多元活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双轮驱动力。实践团深入尚古山村、高楼村和张石河村等5镇8村,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创业公司,与村干部、村民、创业青年和非遗传承人等群体访谈,深入调研乡村发展需求。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把产业做起来,才能真正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在将军红山茶油公司,“将乡小农女”王斌分享了自己扎根乡村、带动农户增收的经历,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新农人”的创新与坚守。随后,实践团与王斌前往七里坪镇张石河村梨子园开启直播带货,有效助力拓宽翠冠梨线上销售渠道,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为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转化,实践团在红安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程兰的带领下,参观文化馆非遗馆展厅,感受红安人民的智慧与匠心。

  大家围绕非遗项目的创新探索展开座谈,成员们还围绕“非遗保护措施”“年轻一代传承”“数字化传播”等主题,与馆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探索“文化自信”落地“产业自强”、“文化传承”赋能“青年使命”的有效路径。

  点亮红安少年的夏日图鉴

  “外披红袍,内藏金瓤,既能果腹,又能制粉——打一家乡特产?”带着一周实践的满满收获,实践团结合外语专业特长,在红安县北门岗社区开展“梦想公开课”系列活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红安红色故事、特色产业为素材,设计双语教学、趣味问答、手工实践等环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不仅点亮了红安少年的夏日生活,更让实践团成员在教学相长中强化了“用外语讲好中国‘三农’故事”的责任担当。

  此次红安行,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将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红色+”实践育人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与力量。(楠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