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午后的阳光正好。海门法院速裁庭法官韩朱锋合上刚刚审结的卷宗,不由想起那起看似微小、却牵动人心的案子——它始于一片遮阳的树荫,终于一份照进两家人心里的阳光。

  时间跳回几个月前,一个初春的早晨。在海门三厂街道中心街社区的会议室里,法槌声格外清脆。“现在开庭!”——一场巡回审判,在居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开始了。

  原告高某某语气激动:隔壁李大爷种的树,多年不修剪,枝叶疯长遮了他家阳光;树下那几棵果树,落叶烂果堆积,沤肥的气味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要求“排除妨害”,还家里日照和清洁。

  快70岁的被告李大爷,戴着老花镜,颤巍巍掏出两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答辩状。他说,不是不讲理,是实在没办法——树冠上方横着五根高压线!“谁敢动?电着了怎么办?”至于果树,他嘟囔着:“叶落归根是自然规律,气味也没那么夸张……”

  庭审“火药味”十足,但韩朱锋知道,真正的症结,在法庭之外。

  休庭后,办案团队没有急着回去。

  韩朱锋先拉上社区书记问了个明白:“那高压线,供电局来看过吗?”书记直摇头:“协调过,难度大,费用高。”

  接着,他干脆把“调查现场”搬到了两家相邻的小院。左邻右舍闻讯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有人劝李大爷:“您岁数大了,别为棵树置气。”有人帮高师傅出主意:“树杈修一修,不影响安全也行嘛!”还有大姐直接问承办人:“法官,这法律到底管不管这些事?大家以后遇上该咋办?”

  那一刻,韩朱锋深深感到,人民法院办理的不仅仅是一个案子,更是百姓对公平正义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们对生活安宁的期盼。

  “判决能结案,但能事了吗?能心和吗?”这几个问号,沉甸甸地压着韩朱锋。

  于是,电话又拿了起来。沟通、解释、背对背调解……

  承办人跟高师傅交底:“老爷子快七十了,你让他爬树修剪,现实吗?出了问题,咱们心里过得去吗?”

  接着,又和李大爷谈心:“远亲不如近邻。树的问题不解决,您和高家这疙瘩就永远解不开,住着也堵心,是不是?”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终于,转机出现了。高师傅松了口:“法官,我是年轻人,社区书记说可以协调断电,这样我出钱请专业师傅来修剪,保证安全!但李大爷得同意,不能拦着。”韩朱锋立刻抓住这个突破口,再做李大爷工作。老人沉默了许久,最后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方案定了!韩朱锋长舒一口气,把桌上那张写写画画、涂涂改改了好多次的调解方案草稿,轻轻捋平。那一刻,夕阳正好透过窗户,洒在稿纸上,一片金黄。

  韩朱锋心里一动:高师傅家,很快也能享受到这样温暖的阳光了吧。而李大爷,也终于不用再为安全和纠纷揪心了。

  一纸判决,可以划分权责,但一份倾注理解的调解,却能真正播下阳光,收获安宁。这,或许就是基层法官追寻的“案结事了人和”最好的模式。(张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