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以“文物出差”“好戏连台”“村口非遗”等形式盘活优质文化服务“资源流”,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以“家门口”共享优质文化资源系列活动为核心,江苏在畅通直达渠道、明确需求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快破题,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畅通渠道:编织公共文化设施“惠民之网”

  总分馆制是建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南京市就率先对市属博物馆进行资源整合,成立南京市博物总馆,实行“总分馆制”,以“人才打通”“藏品打通”“管理打通”“服务打通”的四个打通机制为核心,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力促总分馆制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有效衔接,江苏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明确要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必须有固定的业务干部、群众文化团队、志愿者与空间联络对接,加强总馆优质资源向下输送。截至2024年底,全省806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653个空间被纳入总分馆体系,纳入率高达81%。

  江苏还积极引导各地创新打造小剧场、城市书房等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百姓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乡村主题功能空间,作为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前身是古昭庆寺,经修缮提升“变身”为集非遗展示、阅读、特色展演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之际,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镇江句容实施“文脉书香润容城”计划,让当地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入驻 17 家咖啡馆(民宿),覆盖茅山等重点文旅区域和旅游休闲场所,着力实现“休闲场景即文化课堂”。

  需求导向: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

  以“双千计划”为引领,2024年,江苏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204支,辅导培训群众文艺骨干5500余人,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1.2万余场,观演人次近500万。省内各地也因地制宜加快地方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如,南京市鼓楼区较早出台《鼓楼群众文化团队扶持奖励办法》,评选、培养、扶持社区中业务水平良好、机制健全的团队作为鼓楼区星级文艺团队并给予相应奖补支持。南通市崇川区每年举办“文化大串门”基层巡演活动,通过不同街道文化团队“零距离”共建交流,增强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功能。

  为了鼓励创作更多接地气、有人气,江苏先后研究出台舞台艺术、美术书法创作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

  以数字智慧赋能服务创新,江苏以需定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集中高效地配送与运营。如“送戏下乡”领域,江苏依托“戏曲进乡村”管理服务平台、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根据群众需求制定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节目套餐,开展网络直播、线上展播等,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单”,同时把点单服务、团队管理、联络对接、群众反馈、满意度调查等资料纳入平台,开展大数据监测分析。

  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

  社会文化团体是政府文化建设力量的延伸,江苏不少地区已经探索多种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项目委托运营模式方面,一些地区借助专业文化机构的思维优势、资金优势、制度优势,通过部分空间委托、时间委托、服务委托等创新运营文化产品,实现基层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待得久”。如,无锡与专业团队合作,深挖东林书院生活文化元素,设计东林动漫IP形象“东林小书生”,自主研发“小书生系列”等文创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社会合作运营模式方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财政性资金为主,并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合作举办、场地共建、参与承办等方式对设施进行日常运营管理。如,常州建立“图书馆+政府+社区+企业”四方合作共建新机制,街道提供社区用房作为服务场地,市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源及专业借还设备配送,而社会力量则共同出资进行装修并购置设施设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及相关费用。目前常州已建成的43家以“秋白书苑”命名的城市书房,其中34家委托社会力量管理,涵盖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种类型,因地制宜提供差异化服务。

  整体委托运营模式方面,社会力量完全负责公共文化设施整体运营维护,包括物业、安保、设施管理等,并提供符合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深化“两权分置”改革,将运营主体交由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破“土地场馆公有”“事业单位公营”“完全限定公益”等公共文化设施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为图书馆发展注入新活力。(吴琼 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