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宕口由“残山剩水”蜕变为城市“新客厅”,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亮相环科园,全省首单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宜落地……作为唯一GDP与GEP都位列全国前十的县级市,近年来,宜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GEP核算与产业转型发展中,逐步找到了推动GEP增长的亮点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厚植生态基底 扮靓绿水青山“高颜值”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宜兴曾是江苏化工企业数量较多的县(市)之一,产业快速壮大的同时,也带来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绿水青山一度蒙尘。

  “20世纪90年代,上坝村建起了近30家琉璃瓦企业。”丁蜀镇上坝村党总支书记周培育说,靠着这些企业,上坝村摘掉了“穷帽”。而在2007年太湖水危机发生后,村里的琉璃瓦企业全部关停,生态保护的理念深植百姓心中。多年来,村民们守着这片绿水青山,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村成为宜兴美丽乡村队伍中的一匹“黑马”。铁腕治污,扮靓绿水青山“高颜值”,上坝村是宜兴生态觉醒的一个生动缩影。2021年以来,全市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000余家,升级改造1000余家。

  与上坝村相隔十多公里的青龙山公园,如今游人如织。而在2017年之前,这里还是连人都走不进的废弃矿山宕口。变“伤疤”为“生态绿地”,实现资源再利用,是宜兴开展生态修复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宜兴市创新实施“矿地融合”整治项目,尤其是2022年和溧阳市联合申报《江苏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近三年来示范工程推进成效获得自然资源部肯定。相关工程的规范、有序推进,不但绘就了宜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蝶变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

  青山得到修复的同时,宜兴的绿水“颜值”也在焕新。“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到生态保护,我市始终坚持一体化思维。”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太湖治理为例,宜兴市从全域治理角度出发,规划实施“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系统建设,以河湖生态修复、排污口综合整治、河道支浜畅流活水为重点内容。思维与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可观可感,“三氿”水域2000亩“水下森林”成为靓丽风景,水质透明度由20厘米提升到80厘米以上;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作为治太“主战场”,今年宜兴市计划实施63个重点项目,数量居无锡市之首,年度投资约33亿元。

  如今,宜兴太湖段正重现旖旎风光,一座座公园变身“绿肺”、一条条生态绿道环绕城乡,秀美灵动的城市形态跃然绿色画卷之上。生态环境的巨变,折射的是宜兴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之变——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既留住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又坚持久久为功扮靓生态颜值。

  转化生态优势 积累绿色发展“硬资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禀赋,是宜兴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集聚的一大关键要素,也是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宜兴市一面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一面培育高质量发展生力军,全力推进“3+3+N”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巩固节能环保、电线电缆、陶瓷耐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强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近日,位于环科园的江苏碧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满载着创新“黑科技”热解系统的20余个集装箱发往日本,为当地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绿色能源。从昔日引进日本先进技术打开国内市场,到如今成为技术输出者,产品超七成出海,碧诺环保的业务足迹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作为“链主”带领宜兴环保企业组团出海。随着更多企业落户,环科园上下游产业逐渐丰富,环保产品已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环境工程为辅,技术研发设计服务蓬勃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宜兴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等,科学推动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不断向高端领域拓展。宜兴已逐步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产值最高、品种最全的电线电缆生产制造集聚地,一批传统陶瓷耐材企业也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与智能制造水平成为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有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厚实“家底”,宜兴市在项目招引上更加注重“含绿量”和“含新量”。走进中建材(宜兴)新能源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目(四期)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生产区外通过云端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管理。从2018年全球第一条超薄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竣工投产,到5G智能零碳工厂初具雏形,中建材加速攻克光伏玻璃关键核心技术,如今已成长为新能源产业光伏领域的行业标杆和领军企业。

  其瞄准前沿、抢占制高点的发展史,也是宜兴发力新兴产业赛道的微缩史。在强政策、优服务的支撑下,宜兴市一批重大项目铆足干劲拼速度、拉高度:在集成电路领域,中环领先成长为国内产品结构最全、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生产巨头,产量占据国内硅片总产出逾四成;在生命健康及高端康养领域,一期投资约3000万美元的华瑭医疗器械宜兴供应链产业园项目已正式投运、总投资80亿元的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开放运营……

  跳出县域思维,快速破局,宜兴市以更开放的思维打开未来发展新空间,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促进高端装备、非金属材料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尤其是2023年以来,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宜兴市在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强化产业要素供给等方面制定10条具体发展政策,明确到2026年,全市形成以丁蜀通航产业园为低空领域特色产业园和核心载体,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构建集研发制造、商业应用、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四位一体”的低空经济协同发展体系,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规模突破50亿元的工作目标。

  创新机制体系 绘就“两山”转化新图景

  地处太湖西部、沪宁杭三角中心的宜兴,48公里太湖岸线风光旖旎,20万亩竹海郁郁葱葱,7.5万亩茶洲连绵不绝。有了良好的生态本底,更要充分实现其生态产品价值,2023年4月,《宜兴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发布,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低山丘陵地区形成省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兴实践指明了方向。

  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为摸清生态本底,从2020年起,宜兴市持续开展GEP核算工作,通过GEP核算让绿水青山都有了“明白账”。尤其是2021年起,宜兴GEP、GDP总量相当且同步增长,突破两千亿元,成为唯一GDP与GEP都位列全国前十的县级市。8月16日,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报告2025》,宜兴位列“2025全国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百强榜”第三。

  昨天,在太湖西岸双桥港昔日藻泥坑上,由市阅湖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文旅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作为江苏首个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项目,项目负责人徐志浩说,及时唤醒该区域生态价值,是顺应公司发展需求和属地群众期待。2022年,宜兴市在太湖岸线打造水生态湿地群,通过在双桥港科学实施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工程,该区域水体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Ⅲ类,生态价值日益凸显。今年,经市水利部门核算双桥村湿地群水生态产品指标,结果显示该区域水生态产品增值量约为1048.5万元。近年来,宜兴市创新构建全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网络,在去年8月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基础上,科学制定《关于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全省探索实践规范化交易路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找到了治理与开发结合点,是治水模式的革新。”市水利局副局长卢刚说,此举创新了“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治理投入—生态增值—市场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尤其令他自豪的是,以该项目为重点申报的宜兴一体化水土保持项目入选全国首批12个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获水利部补助8000万元。

  一面外引项目强动能,一面苦练内功,赋予“生态+”更多可能。以“生态+金融”为例,近年来,宜兴市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在省内率先构建绿色金融认定体系,科学制定《宜兴市绿色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宜兴市绿色项目认定管理办法》,促进金融要素向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项目集聚。在政府引导下,一批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多方联动为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生态农业等重点项目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同时探索用经济手段显化生态价值的创新路径,茶园及植被修复碳汇质押贷、竹林碳汇项目贷等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陆续涌现,成功打通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渠道。截至2024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高达608.29亿元。不仅如此,宜兴市还推动生态产品总值考核与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行的“双考核”制度,催生更多“绿色政绩”。

  “只此青绿”映底蕴,“美丽宜兴”入画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宜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14万元……“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水墨画卷上,绿色产业和山水城林相得益彰,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崛起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