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站在“十四五”期末,回望宜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轨迹,会发现一条令人惊叹的增长曲线。从2020年约40亿元的产业规模,到如今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从材料类大项目单点强势突破,到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崛起成势——我市用约五年时间,书写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宜兴样本”。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宜兴日报》推出“宜兴‘芯’的聚变方程”系列报道,展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生态、创新动能、未来展望等,解码这场产业聚变背后的关键方程式。

  翼腾半导体年产2000万套光芯片封装器件制造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建成后将补上我市光芯片领域“关键拼图”;高可靠性高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IDM项目正在深化设计,预计9月开工建设;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上,中环领先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近期接连传来的好消息,正是宜兴集成电路产业“芯”光闪耀、活力迸发的生动写照。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我市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以精准招商引资为抓手,持续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壮大、崛起成势。短短数年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了从“小”到“大”的飞跃,产业链格局日臻完善。“十四五”期间,该产业规上企业产值从2020年的42.12亿元一路跃升至2024年的311.62亿元。今年上半年发展势头不减,全市集成电路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83.93亿元。强劲增长的背后,是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坚持强“芯”健体,加速实现“芯”火燎原的产业抱负。

  项目投资体量大、快速成势,是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特色。在位于经开区的TCL中环宜兴产业园里,集聚了以中环领先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优质资源。自进驻宜兴以来,中环领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近48亿元。最近,总投资50亿元的中环领先高速低功耗集成电路用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与生产项目,也稳步转入量产“快车道”。今年,一期投资59亿元的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宜兴)建设项目顺利达产,目前已满产运行。这是继“中环系”之后,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又一旗舰型项目。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增年产36万片8英寸中低压功率器件等,可满足每年300万台新能源汽车或300GW新能源发电装机的庞大需求。此外,总投资约20亿元的江苏先科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国产化项目已于去年年底投产,预计2026年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集成电路专用材料14万吨的生产能力。

  重大项目引领,让产业生态渐成。近年来,我市围绕建圈强链,成功招引集聚了帝科股份、硅谷电子、德融科技、山水半导体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集成电路产业展现出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企业潜力足的发展特质,产业链不断向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装备制造等上下游延伸拓展,日益成长为长三角集成电路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翻开市发改部门的最新产业报告,我市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等全产业链均有布局,并重点聚焦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材料领域。其中,在前道材料领域,中环领先、山水半导体、先科半导体等在大硅片、研磨液、前驱体和光刻胶等领域引领风骚;在封装材料领域,帝科股份、大禾电子、普利泰电子等企业各展所长;在制造领域,东晨电子、杰芯半导体等企业实力强劲;在设计领域,盛廷微电子、同芯电子等大力创新;在封测领域,中车时代、环鑫半导体等企业协同发力。一张覆盖全链条、多点开花的集成电路产业地图,在陶都大地加速绘就。

  企业集聚、链条协同的生态效应日益显现,如何让这簇“芯”火燃得更旺?此前发布的《宜兴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宜兴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早已指明路径:补齐短板挥动产业长链,优化生态布局关键新兴赛道,推进宜兴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最具规模的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集群。当前的发展态势,印证着这一思路——我市正聚力高性能集成电路领域,围绕关键材料、半导体功率器件、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优势细分领域进行布局,重点培育晶圆制造企业、前瞻布局先进集成电路材料、强化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等,积极开展补链、强链、延链、造链。今年以来,总投资约10.5亿元的创聚电子柔性基板材料国产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后将以领先的技术水平和高效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集成电路用TPI薄膜行业新的领军力量。同时,新一代电子专用材料评价中心研发项目、集成电路大硅片智能化提升改造产业化项目等一批新备案启动的重大项目,也将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