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点多,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位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漓江路与燕山路交界处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已有序运转。
在该生活垃圾中转站内,一辆辆垃圾收集车经过地磅称重后,按派位系统指引精准驶入二层卸料大厅指定泊位,感应卷帘门自动开启并倾倒垃圾。中控室实时监控,同步启动压缩设备、除臭及除尘系统。经高强度压缩处理的生活垃圾被装入密闭箱体,等待拉臂车转运至终端焚烧发电厂,全程实现“无接触、低异味、零渗漏”。
据了解,这个总投资约9000万元、占地面积18511平方米的现代化环卫设施,是盐城经开区2024年重点实施城建工程之一,建有垃圾中转站、再生资源分选车间、环卫停车库、综合楼、门卫室及称重计量间五个功能单体,项目于去年年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自试运行以来,原先分散的垃圾中转站点基本淘汰,全区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在此进行中转,目前平均每日接收32-34车次一级清运的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在90-100吨,充分做到日产日清、高效运转,极大提高全区的生活垃圾清运能力和转运效率,有效防止垃圾二次污染,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该生活垃圾中转站站长黄雅琪介绍说。
垃圾中转站作为城市固废收运体系的关键中间环节,是连接居民生活垃圾与终端处理厂的枢纽。该垃圾中转站为新型垃圾转运站,集成中央控制系统、大件破碎系统、渗滤液处置系统、空间喷淋除臭系统等,配置4辆31吨可卸式勾臂垃圾转运车、7个垃圾压缩箱、5个卸料口,采用“派位—卸料—压缩—转运”智能化流水线,实施严格的环保措施,确保“垃圾不落地、臭气不外溢、污水不直排”。
该垃圾中转站的建成,将盐城经开区生活垃圾转运规模由30吨/天提升至400吨/天,改善了全区环卫设施老旧、垃圾中转站分散、缺乏垃圾分类治理系统性配套设施的现状,实现生活垃圾处置的集约化、高效化。(尹丽珊 蔡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