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我必买这家的现做米糕,老法头,香得很!”芦庄市场街边,市民顾先生提着一袋新鲜出炉的米糕,外皮微微焦黄,内里绵密软糯,“带回去给老人家当早餐。”

  每当晨曦初现,老城厢的街巷便在香浓的早餐烟火气中悄然被“唤醒”。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梁溪区目前登记在业的餐饮企业和餐饮个体工商户有1万多家,其中包含大量供应早餐、早茶的老字号与口碑小店。既有王兴记、拱北楼等承载几代无锡人记忆的老店,也有散落于社区深处的夫妻馄饨摊、大饼油条铺、糯叽叽糕团店等,还有近年来涌现的新式早茶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口味丰富、供给多元的老城厢“早餐生态”。

  小餐桌,大民生

  烟火气里升腾邻里温情

  早晨7点,通扬路临街的一家生煎店外,已经排起了长队;南市桥巷一家已经开了二十余年的大饼油条铺子前,也拥满了特意前来的食客……一两生煎一杯豆浆,花费不多,却是许多市民每天一早最踏实的慰藉。店主说:“看着老街坊吃着热乎的大饼油条去上班、送孩子,心里就特别踏实。赚钱不多,但这份人情味,千金不换。”在老城厢,这样的早餐店不计其数,它们构成了早餐经济最坚实的基底,不仅维系着从业者的生计,更承载着社区邻里的温情。

  如今,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一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早茶空间,正为老城厢的早餐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位于惠山古镇和南长街的清名桥面馆,将无锡酱排骨的浓郁滋味巧妙融入拌面浇头,搭配着清雅的二泉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游客慕名而来。“我们不想丢掉无锡老味道的魂,但也要让年轻人觉得有新鲜感,愿意来、愿意晒。”店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探索不仅体现在口味上,更在环境营造和服务模式上——精致雅座、明厨亮灶、线上点单,传统早餐正在经历一场“品质升级”。这些尝试拓宽了消费场景,提升了客单价,更悄然改变着无锡人“过早”的方式:早餐不仅仅是果腹,也能慢下来体验,品其味亦享其境。

  小滋味,大需求

  多元口味折射城市包容

  老城厢的早餐滋味,既是本地文化的坚守,也暗藏着无锡的城市包容。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口味需求,与本地传统味觉记忆碰撞、融合,早餐成为最接地气的“饮食文化交流站”。早晨的芦庄市场,老无锡汤团、小馄饨、玉兰饼是本地食客的佳选,而南京鸭血粉丝汤、常州桂花麻糕、盐城鸡蛋饼等外地风味早餐也备受欢迎。口味兼容并蓄,抚慰食客的心。惠山老老头点心与阿甘豆腐花在市场对面的芦庄三区联名开店,店内不仅出售经典无锡大馄饨、荤汤豆腐花,还有现做的“鸡子大饼”、老式阳春面,“馄饨和面都可以做麻辣口味。”店老板表示。

  细心的市民和游客还发现,这份“梁溪味道”正在变得“更年轻”:穆桂英、丰收糕团等传统糕团店,推出双酿团等新口味;清名桥面馆在传统浇头外,为喜辣的食客准备了秘制辣酱;熙盛源等老字号,对传统小笼包进行减糖,更适合外地游客。而更多的新式早茶店推出甜咸口味融合的创新点心,满足不同成长背景食客的味蕾偏好。不同特色的风味交织,自发的口味调适,展现出城市对多元文化的接纳。

  早经济,大文章

  商旅融合赋能城市文化

  在老城厢,早餐经济的意义远超满足口腹之欲。它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紧密相连,是城市服务功能和宜居水平的重要体现。社区周边,市民步行5—10分钟,就有热气腾腾的早餐铺子,而近年来不断建设中的社区食堂,也开始尝试经营早餐,为早起的市民提供更多选择。

  早餐,正成为梁溪区乃至无锡市一张生动诱人的“味觉名片”。“早餐是城市活力的晴雨表,更能体现城市温情。”在B站博主丹纽看来,寻找特色早餐是沉浸式体验城市文化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让这份热气腾腾的“早”经济持续飘香?“要将早餐经济视为城市文化传承、民生保障、商业活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交汇点,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文化赋能相结合,让‘梁溪味道’历久弥新。”专家建议,在政策层面,将优质早餐网点纳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予以支持,尤其在新建社区、城市更新区域预留早餐空间。同时探索对便民早餐点、老字号给予租金补贴、税收优惠或专项扶持资金。“可以考虑将特色早餐体验纳入城市旅游线路和推广计划,打造‘寻味梁溪早餐’主题游。鼓励老字号、网红早餐店开发伴手礼、体验课程,延长产业链,提升文化附加值。”(韩玲、田佳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