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一早,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员工张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5届硕士毕业生,她去年通过参加我市的“高校直通车”校园招聘活动与江南电缆“牵手”,今年6月不仅成功来宜入职,还申请到了人才公寓。“宜兴把‘就业礼包’直接送到校园,让我有了更好的择业机会,也让我能在这座城市快速扎根。”张娟的感慨,道出了今年上半年我市近5000名新引进大学生的共同心声。

  从“走出去”拓渠道,到“引进来”优体验,再到“送政策”强服务,今年以来,我市创新打出引才“组合拳”,让大学生愿意来、留得住,推动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政企联动 架起校地“连心桥”

  从企业“单打独斗”到政府“组团引才”,我市通过校政企融合发展的深度实践,让人才与产业实现精准匹配。

  4月23日,2025“百企千才高校行”无锡校园日暨“宜路同行兴耀未来”高校直通车驶入南京工业大学。6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846个就业、实习岗位,现场收到简历805份,114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活动中,宜兴紫砂技艺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技术同台亮相,让学子们感受到了宜兴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多元活力。同时,宜兴首个引才联络站落地该校,架起校地沟通桥梁,既传递人才需求与产业动态信息,又提供就业指导、实习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校园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前企业单独跑招聘,现在政府组团招人才,感觉效率更高了。3月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招聘的应届毕业生,6月已经入职了。”江苏先科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密集奔赴东北以及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8条招聘线”,组织322家企业走进省内外47所高校,共提供岗位5764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将“招聘线”拓展至湖南地区,精准对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材料、化工等与宜兴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优势学科。

  这种校政企融合发展模式,打破了企业与高校的壁垒,也推动了企业按需向高校“下单”、高校依需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如江苏先科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宝银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大学的合作中,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高校助力攻克技术难题,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沉浸体验 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融入”,今年以来,我市通过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青年人才在感受城市底蕴与发展前景中主动选择扎根。

  “了解了宜兴紫砂文化的魅力,体验了青年人才驿站的居住环境,也感受了企业里的工作氛围,很想留下来。”7月16日,在参加“宜路同行悦享陶都”畅游宜兴活动后,青岛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南云超对宜兴恋恋不舍。原本计划回老家发展的他,与锐嘉(宜兴)科技有限公司HR深入交流后,当场递交了简历。活动中的“校友说”环节,邀请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周义川、江南大学毕业生官俊分享了在宜工作和生活的感受,也让参与活动的学子们收获满满。“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的就业方向更清晰了。”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李晓洁说。

  “以往外地高校学子来宜主要是感受人文,今年我们改变策略,让学子们去企业、进车间,与在宜校友交流、对话HR,全方位展示宜兴魅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月,来自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30余名学子来宜参加“新春嘉年华”活动,他们走进企业生产一线,感受产业发展活力;5月,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20名学生组团来宜,市人社局开展“人才驿站上门面试”服务,把企业HR请进青年人才驿站,让学生精准对接,节省时间成本,提升求职效率。“既能感受城市底蕴,也能摸清发展前景,这样的引才方式很暖心。”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带队老师李晨光说。

  政策服务 构筑就业“温馨港湾”

  从“纸上条款”到“便捷兑现”,我市以精准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政策服务,提升青年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

  “人才补贴到账了,解决了我来宜就业的后顾之忧。”近日,入职江苏鑫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刘彦廷收到了一条银行入账短信。今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现为吉林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他,通过我市的人才补贴网上申报平台提交申请,经审核公示后顺利拿到了第一笔生活补贴。

  宜兴的人才政策以“精准化、便捷化、人性化”为特点,涵盖住房、生活等方面,为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上半年,全市新增兑付各类人才奖补资金超2700万元。与此同时,符合条件的来宜青年人才还可拎包入住市级人才公寓,申请“畅游宜兴”免费年卡等。当前,陶都英才5.0版政策正在修订中,将进一步聚焦青年人才发展,优化调整申报审核流程,让“纸上条款”变为更具温度的“指尖服务”。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深入经开区、环科园等重点板块,走进江苏永康智能防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宜兴德融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集中宣讲、现场答疑等提升人才政策知晓度,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市新引进大学生近5000人,完成年度目标计划的57.97%。“我们建的不仅是人才蓄水池,更是让青春茁壮成长的生态基地。”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平台建设,办好秋季校园招聘和人才主题活动,让更多青年力量与陶都宜兴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