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孩子“看护难”如何破解?传统文化如何浸润童心?校社联动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扬州市邗江区新盛街道大刘社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今年夏天,大刘社区以“党支部+高校+社会组织+志愿者”多元协作模式,打造“家门口暑托班”,通过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等特色课程,为辖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成长空间,让暑期成为孩子们“拔节孕穗”的黄金期。
多元共治:校社联动托起“安心一夏”
大刘社区暑托班以“托得住、管得好、教得活”为目标,整合四类服务力量:社区党支部统筹资源、社会组织专业支撑、高校志愿者注入活力、社区工作者全程护航。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团队纷纷走进社区,带来篆刻艺术、唐果子制作等特色课程,既缓解了家庭看护压力,更以“高校智慧”赋能社区教育。大学生志愿者小林感慨:“孩子们对非遗的热情让我们惊喜,这也是我们践行社会责任的好机会。”
文化铸魂:非遗课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老师,我的唐果子像不像敦煌壁画里的点心?”在扬州大学研究生团队的指导下,孩子们以巧手复刻唐代茶点,在揉捏塑形中触摸盛唐风华;扬州职业大学的篆刻课堂上,金石声与欢笑声交织,运河文化通过方寸印章流入童心;在南京师范大学“心梦筑航”实践团队举办的“小少年・大视界”儿童成长营中,志愿者通过形象化、游戏化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个人成长的意义,更播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社区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托班将“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作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文化种子生根发芽”,实现“既托管又育人”的双赢。
成长赋能:从“看护服务”到“全面发展”
除文化课程外,暑托班还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作业辅导区有志愿者耐心答疑,安全教育活动则教会孩子自救互救,社区实践更是引导青少年参与公益服务。家长王女士点赞:“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交到了朋友,性格也更开朗了。”这种“托管+教育+实践”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从“看护”到“成长”的升级。
从“忧托”到“优托”,大刘社区暑托班以创新举措回应民生需求,以文化传承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未来,社区将进一步拓宽资源渠道,让“七彩课堂”持续照亮童心,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更多动能。(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