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江苏淮阴乡村的孩子收获满满。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志愿者带着“各种技能”来到淮安市淮阴区,给孩子们带来各种快乐——非遗技艺的浸润、文化知识的滋养、科技世界的奇妙,让留守儿童的暑期时光变得充实而精彩,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科学探索的种子。

  南京理工大学的志愿者们带着“非遗技艺”走进渔沟镇徐赵村,用创意与传统碰撞出别样火花。7月21日,“非遗筑梦 情暖童心”实践团队带来的创意彩绘活动,让孩子们在帆布包上尽情挥洒想象:小哪吒的英勇、敖丙的温润、奥特曼的力量,还有天马行空的原创图案,每一笔都藏着童真童趣。尽管天气炎热,志愿者们仍耐心指导,看着孩子们捧着作品绽放的笑脸,他们真切感受到非遗在童心扎根的力量。3天后,团队再次带来漆扇制作体验,孩子们学着用旋转、Z字形手法滴漆入水中,看漆料自然交融,再将扇子缓缓浸入、提起——一把把色彩斑斓、独一无二的漆扇诞生时,孩子们眼中的惊喜与自豪,成了夏日里最美的风景。这场非遗之旅,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快乐,更让他们近距离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淮阴工学院的志愿者则带着“多元课程”奔赴丁集镇、刘老庄镇、徐溜镇、三树镇等地,用知识与陪伴点亮乡村课堂。在丁集镇大树村,“藜”我有“缘”支教团自7月5日起,既开设语文、数学等基础课,又融入了红色教育、趣味体育、安全知识等特色内容,20名中小学生从作业辅导逐步过渡到新课学习,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刘老庄连红军小学里,5名志愿者从7月3日起,为31名小学生开设素质拓展、非遗手工、音乐鉴赏等课程,非遗手工课上,孩子们亲手体验传统技艺,感受文化魅力,课堂互动热烈。徐溜镇吴江村的暑托班更具乡土气息,“稚梦托阳・乡语青衿”实践团7月1日至20日推出“小小农夫”课程包,通过“农具DIY”“二十四节气农耕”“种子实验室”等5个模块,让30名孩子在认识农作物、检测土壤pH值的过程中,读懂先辈的农耕智慧。而三树镇的94名学生,则在伯藜学社12名学子的带领下,通过10余项涵盖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丰富暑期生活,结合家访的关怀更让孩子们倍感温暖。这些课程不仅传递知识,更让文化传承在乡村课堂落地生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则带着“科技魔法”来到淮安市码头中心小学,7月28日至31日,“智匠星火”助学实践队为80余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一场可触摸的“科学之旅”。静电章鱼“张牙舞爪”、无人机腾空而起、编程钢琴奏响旋律……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被拆解成一个个趣味游戏:用Makey Makey电路板做树叶钢琴,借周恩来总理煤油灯的故事学电路原理,甚至让电灯“听懂”音乐节奏。五年级学生包世杰举着自制的静电章鱼欢呼“科学真酷”。在“石绘我心”中画下太空船,不少孩子第一次说出“想当科学家”的梦想。团队还建立“智趣小档案”,记录下 95% 的学生能复述3项以上科学原理、50%学会无人机操控的成长。除了科技启蒙,心理绘画、团队游戏等活动更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陪伴中收获自信。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们志愿者纷纷表示,通过这一场场知识传递与文化交流的实践,不仅增强自己对乡村的认识也理解,也为今后就业方向重新有了思考。最快乐的当然是活动中的孩子们,他们说,收获的不仅是快乐与知识,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对科学世界的向往。

  下一步,淮阴区相关部门将联合更多高校,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赋能等领域持续发力,让高校志愿者的“技能”与爱心,继续为淮阴区的乡村教育与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李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