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恐龙园里,中华恐龙馆如同一座时间的丰碑,它不仅是这片乐园激情创业的原点,更是常州乃至中国主题乐园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图腾。

  二十五载光阴流转,园区内项目迭新、潮流更替,唯有它,始终以经典之姿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初心,无声地见证着时光的奔涌。然而,它绝非一成不变的化石,相反,它深谙时代的脉搏,不断以先锋之姿解构自身、重组新生,将“永恒的地标”与“永恒的焕新”奇妙地融为一体,成为穿越时间长河、持续闪耀的传奇。

  出道即巅峰:纸上惊雷铸经典

  1997年春,一架越洋航班上,浙江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王亦民在厚厚一叠A3纸上奋笔疾书十几个小时。当飞机降落时,中华恐龙馆的雏形已跃然纸上——三头腕龙托举起一颗璀璨“龙珠”,史前巨兽以解构重组的方式,与现代建筑语言激烈碰撞,最终凝练成“三龙抱珠”的惊世意象。

  彼时常州旅游亟待破局,这座前所未有的恐龙主题博物馆承载着城市转型的厚望。设计团队遍访全球,在广泛汲取国际经验并深度请教地质专家的基础上,最终在归国航班上迸发为一场设计风暴。

  这座以“仿生、超时空、超文化”为理念的建筑,甫一落成便震撼业界,毫无悬念地入选《二十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以先锋之姿刻入中国现代建筑史册,成为当之无愧的“出道即巅峰”之作。

  外形与内涵:时空筑境强科普

  “我们把恐龙的羽翼和皮骨扯碎了再重新拼起来。”王亦民回忆道。三座高达71米的腕龙塔体环抱球形展厅,即符合力学稳定性,又取意中国古代浑天仪“三龙托珠”的宇宙观,完美将中国特色和新时代融合起来。恐龙馆的主平面由一个48m×72m的椭圆和向外展开的大小扇形组成,综合来看就是一个鹦鹉螺的样子。鹦鹉螺是和恐龙同时期的远古生物,它的化石也和恐龙化石一样留到了现代。

  建造的精妙之处,体现在对“史前感”的极致追求。 如何让冰冷的建筑拥有恐龙的粗犷生命感?设计团队摒弃了常规的钢板或单调的漆料贴片,创造性地决定采用混凝土塑造龙身。难点在于如何表现皮肤肌理。设计团队与二十多名工匠现场试验调制砂浆,用抹刀一遍遍在巨大的恐龙馆体上反复刮蹭、塑形。每一次手工涂抹的力度、角度都不同,最终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了独一无二、绝不重复的“皱皮”肌理,完美模拟了恐龙皮肤的粗糙与力量感,为建筑注入了原始的生命力。屋顶则选用了别致的铜绿色,既呼应下方绿茵,又暗合传统青铜屋顶随时间氧化形成的古雅色泽,在阳光下流转出独特韵味。

  中华恐龙馆的魅力远不止于外观。步入其内,设计团队对时空张力的驾驭令人叹服。2700㎡的景观大厅穹顶高悬36米,为模拟侏罗纪生态提供了宏大舞台;2900㎡主展厅净高逾10米,在当时堪称国际一流水准。全馆展示了包括被誉为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五十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也是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同时拥有1000㎡的配备声、光、电等多媒体设备的影视特效厅和1900㎡能让游客亲身体验中生代景观的景观厅。馆内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和娱乐手段,以古生物的发生、演化和灭绝为线索,营造科学启智与审美情趣相融合的动感空间,是寓唯物史观教育于旅游体验之中的新型科学殿堂。

  经典与现代:文科融合塑新生

  二十五载风云掠过,这座“出道即巅峰”的建筑并未固守荣光,而是以拥抱技术革新的姿态开启了华丽蝶变。

  馆内沉浸式空间“遨游侏罗纪”以540度无缝衔接屏幕,为游客带来环抱式观影体验,奔跑而来的腕龙、呼啸而过的翼龙、以及各类远古动植物为游客呈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恐龙生态世界。自主研发的LBE大空间《恐龙馆时光之谜》与混合现实《MR奇妙恐龙馆》两大沉浸式体验项目,则让游客一秒穿越到恐龙时代,展开一次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

  当毗邻的“穿越侏罗纪”项目即将升级重现,恐龙馆外立面也迎来华丽蜕变:外立面化身巨型幕布,成为恐龙园全新光影大秀“D秀”的核心舞台。三头静默多年的腕龙在激光投影中苏醒,混凝土肌理在数字技术下重获流动的生命力。经典建筑与现代光影的化学反应,让“三龙抱珠”的意象在夜空升腾——铜绿塔体托起的不再是静态穹顶,而是流转不息的光之宇宙。

  中华恐龙馆的进化暗合着其设计原点:解构与重组。当三座龙形塔体在D秀中化作光之图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奇观,更是一座建筑以先锋精神对时间的永恒对话——它始终勇于突破自身形态,吸纳时代精华,在不断的裂变与重生中,让那份跨越时空的初心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