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如何掀起跨域协作的新涟漪?7月30日,“古韵新风茗战境会”2025宜兴VS长兴斗茶品鉴会在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落下帷幕。这场跨越苏浙边界的茶事盛会,意义早已超越活动本身——它以茶为媒,串联起文化共鸣、茶旅融合与产业协同的脉络,不仅成为长三角茶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更让“一片叶子”推动两地三产融合的实践路径愈发清晰。当盛会的茶香渐散,两地合作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文化为根:千年茶脉织就合作基底

  在当天的斗茶品鉴会现场,宜兴与长兴的茶人们围坐品茗,热议贡茶文化的传承脉络。这份对茶的热忱与对历史的珍视并非偶然,两地的茶脉本就同源共生,早已为合作埋下伏笔。

  宜兴坐拥7.5万亩茶园,是江苏最大的产茶区,“阳羡茶”“宜兴红”“阳羡雪芽”等品牌熠熠生辉;“长兴紫笋茶”是浙江省首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茶叶类产品,紫笋茶制作技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地同属太湖流域,自古便有“一山两贡”的佳话,去年又同时入选长三角“一杯香茶”主题推荐小城,这份默契让文化共鸣水到渠成。

  如今,斗茶品鉴会的落幕成了新起点。宜兴、长兴两地共同发起茶文化传承保护倡议:同心守护千年茶香,坚定传承永续初心;携手耕耘产业沃土,精心培育时代新芽;合力传播中华茶韵,共享文明芬芳甘霖。两地承诺,共同守护宝贵的贡茶文化遗产,携手延续境会山下代代相传的精湛制茶技艺,让祖先的智慧在当代焕发生机;合力打造“太湖贡茶”文化品牌,积极培育贡茶文化产业新形态,让贡茶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同时,加强协作、共建平台,大力培养青年制茶人才,让年青一代肩负起传承贡茶文化的重任;携手讲好中国贡茶故事,深化国际交流,向世界传播贡茶承载的东方智慧和江南美学。

  旅游为桥:茶旅融合绘就双城图景

  8月2日,在善卷洞风景区,来自长兴的李女士带着孩子体验溶洞奇观,手中还提着宜兴特产的“阳羡雪芽”。“看到两地推出部分4A级景区五折游,还有酒店和茶礼优惠,就趁着暑假来玩了。”李女士说。这一幕,正是斗茶品鉴会后两地茶旅融合的生动写照。以斗茶品鉴会为契机,宜兴与长兴联合发布“兴兴相印·茶旅双城”促消费活动,并通过多条茶旅专线将茶园、茶场、茶文化景点串联成线,让游客在品茗间深度沉浸茶乡风情。

  以茶为媒,两地文旅联动的版图正不断扩大。在湖㳇镇邵东村,新建的“境会胜迹”门楼与焕新的村容村貌相互映衬,廿三湾登山步道已成为长三角热门打卡地,山顶的境会亭承载着“一山两贡”的历史记忆。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廿三湾拓展吃住行多元业态,更计划联动长兴大唐贡茶院,共同打造唐贡茶旅游线路。

  斗茶品鉴会上,宜兴发布的《阳羡寻茶地图》更将茶旅融合推向纵深。地图上的茶园既是生产基地,又是旅游景点,茶主题民宿、古道徒步、茶园骑行等新业态成了绿色生活新风尚。目前,我市半数以上茶场设有茶空间,游客可在此品茗、淘器、赏艺,感受雅韵。更令人期待的是,我市正将茶文化嵌入“宜兴东坡游径”,让苏轼与阳羡茶的故事为旅程增添历史厚重感。“1+1远大于2。”长兴大唐贡茶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瑞炀的话道出共识,“资源整合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更能让茶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产业为翼:优势互补共拓发展新局

  “阳羡茶能延续千年,关键在于它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当代的创造。”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鲁成银在斗茶品鉴会上的点评,道出了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而这场盛会,恰为两地茶企搭建了“取经”的平台。“此次斗茶品鉴会上,长兴所展现出的贡茶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令人印象深刻。”江苏九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此次与长兴茶企交流后,他们计划做强贡茶文化,共享生态种植技术,共同推动茶科技、茶文旅、茶遗产融合发展。宜兴茶企的创新实践也给了长兴同行不少启发。宜兴的乾红早春茶与“乳果说”合作开发红茶饮品产业链,探索传统茶的年轻化表达,这让专注紫笋茶周边产品开发的长兴茶企深受触动。“我们希望可以借鉴宜兴的品牌化思路,把紫笋茶的文化内涵融入更多产品中。”长兴嘉木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银燕说。

  事实上,两地产业优势早已形成互补。宜兴在品牌建设上成果丰硕,“宜兴红”是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品牌精品;长兴则深耕文化赋能,将紫笋茶制作技艺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斗茶品鉴会上,这种互补性愈发凸显——不少茶企当场约定,将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维度开展深度协作。“最近一直在沟通具体合作,包括以茶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特殊技艺互学互鉴,以及抱团参与产品推介会。”林瑞炀说。

  盛会落幕,茶香未了。从文化共鸣到茶旅携手,从产业协同到品牌共建,宜兴与长兴的茶产业正沿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路径稳步前行。正如鲁成银所言:“斗茶不是终点,而是两地茶产业携手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茶叶,正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酝酿出更醇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