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一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无锡市、盐城市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从四个维度介绍了江苏科技创新的“成绩单”:

  一看位势,去年江苏省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上海—苏州、南京分别位列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第五和第九位。

  二看投入,江苏省研发投入持续3年提升、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8;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提前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已经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三看产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去年首次突破50%、今年上半年持续攀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

  四看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项,上市创新药约占全国1/4,生物医药迈入全球并跑阶段,动力电池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据了解,在工作中,江苏主要把握五个方面持续加力发力:

  一是突出高质量科技供给厚植融合的基础。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近两年组织实施250个攻关项目,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省政府增加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2亿元、达到26.8亿元,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十四五”以来支持科学家领衔实施146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取得了许多重大原创突破。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扭住融合的关键。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出台相关政策,去年全省高企超5.7万家,入围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占全国13%、23%;科技型中小企业8.9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14家,均居全国首位;着力培育32家“硬科技”标杆孵化器。连续3年举办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支持龙头企业等牵头组建25家创新联合体。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的途径。连续两年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去年现场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24个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今年将在9月11日如期举办这一品牌活动。去年江苏省获批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营收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累计选聘近1.2万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去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

  四是推动高新园区新质转型打造融合的阵地。在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开展首批试点,省政府出台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着力培育20个前沿科技引领的新赛道。苏南自创区承担国家“揭榜挂帅”试点任务7项。目前,江苏省建有1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全国第一,经济规模、出口规模在全国的国家高新区中占比分别达到1/7、1/5,获批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9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数量居全国首位。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融合的动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三项改革”,赋权改革扩大至全省省域。出台省产研院发展促进条例,是全国首次针对单一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立法,支持其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超400家、转化成果7500余项。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重大攻关组织机制。去年江苏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居全国第一。(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