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在万石镇后洪村的一处田埂上,升腾的暑气挡不住丰收的热闹:一批刚采收的夏季水芹种苗正被小心分装,种植户黄少中捧着翠绿饱满的种苗笑得合不拢嘴。“瞧这苗,茎秆壮实、叶子发亮。”他手中的“宝贝”,是由扬州大学李良俊教授团队在原有品种基础上优化而成的夏季水芹改良品种,相比传统夏芹的“柴口感”,这款“改良版”自带清甜,让他对丰收格外期待。更令黄少中安心的是,这样的优质种苗,这里一年四季都会选育更新。
这片孕育希望的试验田,是今年5月李良俊教授团队与市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水芹新品种繁育基地”。2亩见方的基地,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功能一应俱全,成为推动后洪村四季水芹产业升级的科技引擎。“落户后洪村,看中的正是这里既有四季水芹培育的悠久历史,又有‘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接市场的便利。”李良俊说,将育种基地“搬”进基层种植区,打破了校园试验田的局限,科研人员能全天候捕捉生产一线数据,让育种方向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而“高校科研+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更让实验室成果快速扎根田间。
走进育种基地,不同功能区域直观可见:田埂上的陶瓷缸成了成品展示区,形态各异的水芹正舒展着枝叶;数十个面积1平方米的格子田整齐划分出实验区,其中的水芹苗有的叶片宽如小扇,有的茎秆泛着紫红,还有的根系格外发达,在水中轻轻晃动,正接受着精准培育。“里面藏着许多‘宝贝’,每一份都带着独特的DNA。”基地技术员郑佳乐介绍,46份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水芹种质资源在这里接受保护性培育,成为国内较为全面的“水芹基因库”。“在基地,你看到的每株水芹苗都是育种材料,是一个新品种诞生的基础。”李良俊说,一个优秀的品种,是由优秀的育种材料进行杂交配组得来。而优秀的育种材料,来源于对种质资源的挖掘和提升。除了培育四季水芹,通过杂交配组还能改变新品种水芹的花青素和膳食纤维含量,让水芹不仅具有好的口感,也成为有益身体健康的保健功能蔬菜。
对后洪村村民来说,基地最贴心的是让水芹老品种“回春”。“以前自家留种,种着种着就变样了,有的茎秆变细,有的口感不好,一亩地少收百十来斤是常事。”种了10年水芹的汤孝华说,去年他的种植田块因种苗退化,水芹不仅收成低,市场反应也不好。“以往主要由村里的农技员培育种苗,品质不是特别稳定。”市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科婷说,如今,高校专家来育苗,种植户拿到的都是一手种苗,而且是由高校团队从本地老品种中筛选出优良单株隔离培育而成,不仅恢复了传统水芹的清香,还提升了抗病性。“以前种水芹靠经验,现在靠科学。你看这实验室就在村口,技术员三天两头来指导,这苗长得好,我心里更踏实了!”汤孝华说。
除了四季水芹,基地的试验田正逐渐延伸到各类水生蔬菜。格子田的边角处,几畦茭白新品种正冒出翠绿的叶鞘。“这是双季茭,春天收一茬,秋天还能再收,亩产比老品种提高20%。”李良俊蹲在田埂边,拨开陶瓷缸里的荷叶,露出一支支圆鼓鼓的莲蓬,“这是脆甜型水果莲,莲子剥壳就能吃,是制作甜品的首选,丰汇公司已经在和商户洽谈合作。”而不远处的湿地上,耐储运的荸荠种苗也在扎根生长。如今,这些经科技赋能的新品种水生蔬菜,正陆续纳入“丰汇造物集”蔬果礼盒的选购清单,它们凭借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