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一群来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青年志愿者,用一句句清晰的普通话,一声声实用的农牧知识讲解,播下了沟通与希望的种子。他们组建的“彝岭牧声”推普助农志愿团,在此完成为期两周的特色服务,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与实用农牧技能深度融合,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生动的青春力量。
在武警爱民幼儿园,稚嫩的童声与耐心的教学交织成最美的乐章。志愿者化身“语言启蒙者”,为彝族孩子们量身定制了趣味普通话课堂。拼音游戏、情景对话、儿歌朗诵……志愿者们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普通话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浸润孩子的心田。
推普的暖流更涌向了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在学院专业教师协助下,“彝岭牧声”服务团亮出了专业“绝活”。面向乡镇兽医工作者,他们开设“动物防疫普通话课堂”。“以前说(专业术语)有点卡壳,现在用普通话说得更顺了,工作沟通效率提高了!”一位当地兽医欣喜地说道。
为激活当地特色农牧资源的价值链,志愿者们还为农户和创业者送上了“农牧电商汉语实战课”。如何让彝乡的腊肉、苦荞、菌菇在网络平台上“说”得更诱人?直播话术、在线客服沟通要点、平台规则解读……志愿者们手把手指导,聚焦实际应用场景的汉语技能训练,旨在打通特色农产品从山间直达市场的“语言快车道”。
短短十四天,“彝岭牧声”志愿团的足迹踏遍了昭觉的山村。他们是普通话的“播种者”,更是农牧技能的服务者。(孙泽霖 尚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