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助力乡村建设和发展,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共江苏省委驻丰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徐州市丰县华山镇人民政府联合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青春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在华山镇赵屯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七彩绘梦,助力振兴”美育浸润社会实践活动。17名师生通过非遗技艺传承、红色文化寻访、美育课程教学、乡村风貌考察及主题墙绘创作等多种形式,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体验•传统文化强自信
实践团成员走进华山镇中心小学开展非遗文化宣传体验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教学带领孩子们探索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汉画像石拓印体验中,成员们系统讲解了“备、裁、清、润、扫、蘸、拓、揭、裱”九道传统工序,让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感受千年石刻艺术的精妙。皮影制作环节更是创意飞扬,孩子们在指导下学习“三分刻七分染”的传统技法,从颜料调配到线条勾勒,从关节组装到操作杆系控,最终创作出孙悟空、猪八戒等栩栩如生的皮影角色。面塑技艺展示同样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这种寓教于乐的体验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了非遗的历史渊源,更通过艺术创作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精神洗礼•红色基因代代传
实践团成员来到素有“湖西小延安,红色张后屯”之称的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接受了红色文化洗礼。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篇篇详实的文献资料,感受那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体会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为民族解放事业拼搏的赤诚之心与无畏精神。实践团成员们身临其境,实地探索了百米地道、三大密室、五个隐蔽出口,体验了蔚为壮观的地下“迷宫”,深刻感受到了地道战中蕴含的军民智慧。
硬笔课堂•艺路同行助成长
实践团成员走进丰县华山镇赵屯村党群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精心开设了“以字传情”硬笔书法公益课。志愿者们俯身指导,从“点如瓜子、横如扁担”的基础笔画教起,通过趣味口诀“横要平、竖要直,撇如刀、捺如扫”,将抽象的书法要领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语言。手把手示范每个笔画的起承转合,让孩子们在临摹中不仅学会了“方寸之间见天地”的汉字结构,更体会到“字如其人”的做人道理。
匠心助农•设计赋能助振兴
实践团深入丰县华山镇赵屯村鸿强农场进行调研。40亩桃林硕果累累,桃农周大爷热情细致地为大学生们介绍种植和生产情况。“我们桃子皮薄肉甜,就是缺个好包装。”针对周大爷提出的帮扶需求,团队发挥设计专长,结合丰县文化元素,创新开发电商标准箱、礼品精装及环保采摘装三大包装方案。新包装既凸显文化底蕴,又满足不同销售场景需求。
“好桃子终于有了好‘衣裳’。”周大爷欣喜地说。该设计方案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探索出“文化+农业+设计”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让优质蟠桃走得更远。
文化墙绘•点亮乡村新风貌
实践团还根据赵屯村的墙面情况,充分发挥美术专业特长,制定了墙绘方案,围绕“和美乡村”“屯心聚力,赵到幸福”等主题,绘制贴近赵屯村村貌的主题文化墙。成员们顶着酷暑高温,从清晨5点工作至晚间9点,从整体构图到细节刻画,从线条勾勒到色彩调配,每一处都精雕细琢,经过4天的努力,200余平方平文化墙绘制完成,使原本斑驳的墙面焕然一新。村民对师大美院学子精湛的专业技艺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评价,纷纷在文化墙前驻足观看、合影留念。
“赵”出美好•光影寄情乡村间
墙绘完成后,实践团成员架起相机,为村民拍摄“‘赵’出美好”主题照片。老人们摸着墙上的画作笑逐颜开,孩子们在彩绘前摆出可爱造型。这些充满乡土情怀的影像,既记录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瞬间,也成为村民珍藏的“艺术记忆”。通过艺术赋能,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温度。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践育人的具体举措。实践团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地方发展,通过多元实践以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展现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未来,美术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艺术之光点亮乡村梦想,用青春之笔绘就服务国家发展的壮美画卷。(闫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