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交通事故案件数量激增、处理周期长、群众诉累重等难题,江阴法院道交庭立足群众司法需求,以数字赋能和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解纷资源,推出三项关键举措,实现纠纷化解提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司法为民质效与群众满意度。

  一是数字赋能,贯通“线上+线下”双轨调解链。打造全流程智能调解体系,突破时空限制。线上,依托“江苏微解纷”“道交一体化”等平台,支持案件“一键启动”调解程序,灵活运用微信质证、群组调解等方式化解证据繁多、质证耗时问题;线下,法官助理主导庭前证据交换,精准固定无争议事实并释明法律疑点。调解组织全程介入,成功则速办司法确认,未果则无缝转立案繁简分流,确保“能调尽调、当判则判”。同时设立“网上立案”专员,材料齐全者一日内审批立案,全国通办“零跑腿”,大幅压缩解纷前置周期。

  二是要素驱动,打造类案审判“快车道”。聚焦审判效能提升,创新推行要素式审判模式。通过对海量道交案件解构分析,提炼出车辆信息、责任认定、损失项目等十余项核心事实与法律要素,形成动态优化的制式要素表。立案阶段即引导当事人填写要素表,快速锁定争议焦点;庭审前由法官助理梳理无争议要素,明确审理靶向;庭审中围绕争议要素集中调查辩论,避免程序空转。该模式大幅精简流程,推动类案审理驶入“快车道”,实现审判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三是多元协同,力促纠纷“一站式”清零。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源头破解衍生诉讼。首创“同事故多案归并”机制,将侵权、保险纠纷统一交由同一合议庭审理,促成关联争议一揽子化解。强化与保险公司联动,针对性开展法治宣传,推动其统一理赔与裁判标准,减少无谓调解失败;深化“鉴调联动”,诉前即介入司法鉴定厘清车损人伤等关键事实,助力双方理性预判风险。同时对接医保、救助基金部门,建立诉讼参与及信息通报机制,实现医保追偿、基金垫付等衍生诉求在审判中同步解决,彻底免除群众后顾之忧。(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