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六点,盛岸菜市场的水蜜桃摊位已被围得水泄不通。晶莹的水珠在粉嫩的桃子上滚动,空气里浮动着果香。“现在是水蜜桃上市季,口感顶好,游客专程来买的也不少!”摊主一边麻利地装盒,一边对记者说。这批来自阳山的水蜜桃,正成为游客打卡无锡菜市场的一份伴手礼。
曾经,“脏乱差”是菜市场的代名词,年轻人避之不及。而今,在梁溪区,朝阳、曹张、盛岸、芦庄等老牌菜市场却凭借独特的“烟火气”,跻身城市必游地标。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聚集着约16万名“人间烟火客”,老城厢的这几家市场频频被冠以“好逛”“烟火气浓郁”的评价,更在这个暑期登上必游榜单。
菜场新面孔,不为买菜
菜市场的蜕变,首先源于硬件的焕新。在曹张新村农贸市场二楼,社区活动室书香弥漫,居民在此阅读、纳凉、参加活动,暑期更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盛岸菜市场内分区清晰,空调送出习习凉风,电梯与实时菜价电子屏带来便捷。芦庄市场则创新推出微信下单、全城配送服务——“惠民超市”真正开到了家门口。
而今老城厢内的菜市场,从地面到墙面都进行了焕新,陈设布置、铺位设置乃至市场内的业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惊喜的是,市场内摊主也越来越年轻,把自己打扮得时尚得体的小哥哥小姐姐本身也是一道风景。”游客小瞿说。
改变的不仅是外观,更多的是内生变化。盛岸菜市场二楼的美食城在饭点化身为汹涌的“食客江湖”,爆鱼、炸猪排、梅花糕香气四溢,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味蕾。游客顾先生直言:“游惠山古镇、逛红船场,再吃顿地道无锡美食,一举多得!”曹张新村农贸市场里,始于1991年的阿娟馄饨、园园包子店,最近在B站、小红书等一众网红博主探店视频的加持下,成为暑期必打卡的目的地,“成本不高却能体验最真实的生活气息,老店老街的人情味直接拉满情绪价值。”B站博主丹牛在VLOG中的感慨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
“变化挺大的,但东西还是挺全、价格一直很实在,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天南地北的都有。”市民魏大叔几乎天天来朝阳市场,对于菜市场的新变化他觉得很欣喜,有时也会和不同地方的游客聊聊无锡故事。而对年轻游客来说,在萝卜白菜间“打捞族群记忆,于市井喧闹中重塑生命气息”,已成了一种追寻生活本真的心灵慰藉。“阳离子”是个喜欢打卡菜市场的年轻UP主,在她看来无锡的菜市场有独特的“味道”和风格,“我在老城的菜市场看到了涂鸦墙,还买到了心心念念的莲蓬,总花费不到30元,收获的却是生活美学。”
城市新叙事,生动一章
“我们来无锡之前就列了一张菜市场的打卡地图,有23种美食想要品尝,这就像一个寻宝的过程。”网红博主“章鱼翡”告诉记者,菜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其重构了一种松弛而真实的消费场景。它精准承接了年轻人对“反向高性价比”的需求——这里没有连锁品牌的千篇一律,没有导购的步步紧逼,唯有个体摊贩“百花齐放”的热闹。在挖宝般的游逛中,从新鲜果蔬到咖啡杂货,“一步一体验”的沉浸感油然而生。菜市场为在快节奏中漂泊的心灵提供了一处“解压道场”,闪亮的水产、馥郁的卤香,都在传递着生活的安定感。
更深层的转变,是菜市场从单一采购地升级为复合型社交文化空间。今年4月,“青城之约”城市更新大赛中,设计师吴超楠的《梧桐荫里轧闹猛——曹张里青春焕新计划》脱颖而出。方案以梧桐树为纽带,规划多元业态,旨在优化步行体验,让老菜市场在烟火气中焕发年轻态与独特美学。艺术展览也悄然走入菜市场,画家“无画”曾在小木桥市场办画展,“作品是前卫的,菜市场也是‘新潮’的。”画展策展人表示。
拥抱新趋势,想象无限
老城厢菜市场的“出圈”仅是开始。未来的提升,需更深入地“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构建连接”。专家建议,对无锡而言,在保留特色的前提下,可探索围绕古运河、惠山等文化基因,策划主题市集与互动体验,让空间成为“城市肌理的自然延伸”。“软硬件共同提升,需强化社区共治与年轻化表达。”专家说,老城厢的菜市场可发展“社区共创”机制,邀请居民、摊主、设计师共谋空间优化;借力数字化,开发“菜市场漫游”小程序,嵌入寻宝地图、老店故事、时令推荐;策划如“菜场里的艺术节”“非遗手艺摊位”等轻量活动,吸引市民游客自发分享,将商业空间转化为品牌与消费者深度对话、故事生长的平台。
从满足口腹之欲的市集,到承载情感记忆的场所,再到展示城市气质的窗口——当游客拎着水蜜桃穿行于摩肩接踵的摊位,当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镬气蒸腾的瞬间,菜市场这个最古老的生活场域,已在烟火升腾中织就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地与远方的温暖纽带。(韩玲、刘亚)